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简图
第一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 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方法[来源:Ks5u.com]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课件和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来源:Ks5u.com]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三岁的小孩,非常好动,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导入)在“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太阳)
(过渡)大气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大气层的热量是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大气层的直接热量来源)
【投影】教材28页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讲解】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1、太阳暖大地
提问:从太阳暖大地的过程中,你们能判断出大气的热量是否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讲解: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气只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
(提问)为什么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如此之少呢?那么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又是什么呢?
【讲解】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表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讲,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在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
【板书】2、地面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活动)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9“活动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点拔】(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应该合适。
(2)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在太阳辐射下,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球表面辐射剧烈,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存在,由于大气热力作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致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致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所以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日较差)比地球表面剧烈。
【归纳讲解】通过活动题,我们知道:地面暖大气,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叫做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地面”。[来源:Ks5u.com]
【板书】3、大气还地面:大气保温作用
(提问)
1.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多云的夜晚冷?
因为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
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
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来源:Ks5u.com][来源:Ks5u.com.Com]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新课
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2分钟
提问: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热力环流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教学新课
2.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4分钟
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的运动,而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入气压的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教学新课
3.实验演示
3分钟
实验演示:
1.实验步骤:
①点燃蜡烛后用瓶子盖住
②用手把侧边的瓶口盖住并观察蜡烛火苗
③一定时间后放开侧边的手并观察瓶子内蜡烛火苗的变化
2.问题思考:
这个过程的蜡烛的作用是什么?
在蜡烛燃烧后,瓶子里空气的热量和温度如何?
随着实验的进行,瓶子里蜡烛的火苗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结: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蜡烛的偏移是空气运动结果。
原因: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回答问题
通过直观实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新课
4.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边讲边画板图)
7分钟
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区,乙处是受冷区,问: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
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
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是大还是小?
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空气环流。
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教学新课
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会判断热力环流:根据哪儿冷哪儿热,热胀冷缩,环起来形成热力环流圈
2分钟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边听,边做笔记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教学新课
6.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12分钟
1.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
2.按照学生所描绘的图,简述热力环流过程。
3.分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有何变化?
4.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凹下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压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
按要求画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在下面作图。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
教学新课
7.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5分钟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和看“阅读材料”,并讨论和了解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的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位某一大城市的官员,如果只考虑城市风的影响,如何布局卫星城和一些有污染的工业?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其中第一、第二组讨论海陆风的形成和影响;第三、第四组讨论城市风的形成和影响。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
8.课堂小结
1分钟
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练习
9.课堂巩固练习(flash动画的热力环流形成以及上面提及的文本练习)
3分钟
引导、提示
思考并鼓动同学自动请缨回答问题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
10.课后实践活动
1分钟
观察锅中水煮开时候,如何流动?
观察思考
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1、板图设计:
2、文本设计:
3、实例:
①城市风——热岛效应
②海陆风
③山谷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