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了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动态的教学效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并加深记忆。也可采用比较法,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使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人口迁移特点。借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材第9页的活动1可以请家庭或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获得感性认识。活动2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人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2可根据教材图1.9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运用电脑动画课件演示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过程与路线。根据课件展示的资料,重点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还要注意分析人口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推力与拉力因素。 案例3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将其信息结合活动1、活动2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本文字、图像中提取有关信息。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移(板书) 师: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说一说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l、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 4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 5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6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 7英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 8苏联人向亚洲北部移民 9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活动探究)学生填下表: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非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①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师: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师: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具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与探究 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学生填下表: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计划经济体制 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①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沿海 ②山区——平原 ③贫困地区——发达地区、“民工流动”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那么这种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呢? 生: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活动与探究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 家庭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对人口迁出地来说,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等。对人口迁入地来说,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等。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等。 (本活动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可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村庄的人口移出与移入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作社会调查。以当地的事例来延续教材内容,开放地谈出自己的看法,也可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关于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错误的是…………………………………………( ) A.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B.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C.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D.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 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太大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 3.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 A.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多为非自发性迁移 B.迁移的主流是学习和分配工作 C.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多为迁入地区 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4.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伯明翰、大庆、攀枝花都是经济因素吸引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B.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相对减少了人口迁移的规模 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D.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答案:1.C 2.C 3.CD 4.CD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推进新课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 (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 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师很好。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学生读图说出降水和气温值) 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同时动画演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生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动画演示)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交界两侧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过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动画演示)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师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看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 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区。 (动画演示)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师很好。再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 师正确。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 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 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 (过渡)前边我们探讨的五种气候类型都分布于大陆的西部或中西部,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请大家课后完成“活动4”。请几个同学来谈谈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其特征。 (投影)1月、7月亚洲季风图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洲的季风气候) 生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生东亚地区——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生以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生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生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东南信风会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并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影响大致位于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在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洲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较强的气压梯度,给本地带来干燥的东北季风。 师刚才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在南北纬 25°—35°大陆东岸,即北美洲美国的东南部、南美洲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也有类似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 师我们了解了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想想看,中纬度大陆中部的气候会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生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稀少;陆地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冬夏温差大。 师正确。这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近一些的地方降水稍多,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温带草原气候;深居大陆内部的地区,降水更少,植被不表现为荒漠,是温带沙漠气候。纬度较高的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但因蒸发弱,仍为湿润地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也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 师极地地带该会是怎样的气候呢? 生冬季酷寒,全年气温低,降水稀少,夏季短促。 师极地气候可分为两种,即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极地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极地气候的分布) 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大家做一些巩固练习。 练习:填表 气候类型 特点 分布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小,降水多且分配均匀 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夏半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半年受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南北纬 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学生回答后:(投影答案) 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板书设计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温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不冷,夏不热,终年降水均匀  (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亚热带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5——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探究内容: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探究办法、过程: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独立完成。提出如下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1)概括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个是最北达到的纬度,一个是东西跨越的范围大小)。 (2)根据图中的地形分析,从地形的角度看两个地区地形有什么不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3)提供洋流图,教师浅释北大西洋暖流与阿拉斯加暖流的不同。说明洋流对气候影响程度有什么差异。 探究结果:小论文 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