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区的位置、范围和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的区位优势,理解“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含义及其原因; 2.了解本区悠久的农耕历史及其对区域农业带来的影响,理解人地矛盾的主要问题; 3.了解本区农业气候、生物、土地土壤和水资源等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理解本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 4.了解本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农业资源开发中严峻的生态建设任务。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综合分析和评价区域资源优劣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区水土流失现象及其危害的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因气候、生物、土地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本区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为本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对存在的各类问题需要在综合开发中加以充分重视,以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教学难点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这是由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形成季风环流,受其影响下,气候温暖湿润,摆脱了沦为干旱荒漠的厄运。 2.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区人多,经济发达,能源缺乏,使植被遭受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且其危害甚至过于黄土高原地区。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图表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也可将多个电脑显示图表画面制成投影片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广大。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山区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的物产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山区人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在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脆弱的生态系统使这里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组织了科学考察队,对南方低山丘陵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开发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本单元就以此为典型案例,希望大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借鉴其经验,懂得山区宜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显示板书)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电脑显示)“南方低山丘陵区在我国的位置图”,(闪动画面)南方低山丘陵区整体范围,让学生明了该区在全国的大致位置。逐一闪动区域边界,学生说出其地理名称。 (电脑显示)图7.1“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大致范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读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并邀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讲述,并表述该区范围。 (思考讨论)本区范围是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全部地区吗?如不是,应去除哪些地形区? (小结)南方低山丘陵区仅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低山丘陵地区,不包括这一范围内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面积较大的平原。这里是我国最为低矮的大面积连片山区。 (显示板书)§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提出问题)绿洲是指干旱地区因水资源较丰富而牧草丰盛之地,课文中所指的“绿洲”是什么含义? (启发引导)电脑显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闪动南北回归线。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的自然带类型,点击若干个区域,依次播放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沙漠、维多利亚沙漠等地景观图。  (学生讨论并表述)根据观察,这里所指“绿洲”,是借用绿洲概念,说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在世界回归沙漠带中的特殊性。 (电脑显示)图7.1“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大致范围”,闪烁北回归线,(讨论)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区形成沙漠或干旱草原,为什么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却成为了“绿洲”? (启发引导)①简要说明该区的海陆位置; ②这样的海陆位置对本区气候有何影响? ③本区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类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南方丘陵山区虽处于北回归线附近,但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东面和南面濒临太平洋的海陆位置,使这里成为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形成了温和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小结)显示表格: 回归沙漠带 南方低山丘陵区  自然环境特征 气候干燥,沙漠或干旱草原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环境  形成原因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濒临太平洋,深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显示板书)1.成因:特殊的海陆位置,季风影响显著,温和湿润 (提问过渡)这样一片“绿洲”地,为什么要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课文。 (电脑显示)“南方丘陵山区人地关系示意图”,学生据图表述。  (小结)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物产多样,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一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形上山丘比重大,可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负载量日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商品经济相对落后,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显示板书)2.问题:人地矛盾明显,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过渡)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摸清“家底”,才能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显示板书)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教师自述)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农业,其优势和问题并存。 (电脑显示)“优越的气候资源表”: 气候要数 具体内容 优势  日照 在1400~2300小时之间 光合作用潜力强大  热量 年均气温14.5~22℃,生长期长 一年二至三熟  水分 年降水量1000~2000 mm,且地表水丰富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思考:①据表概述本区气候资源的优势。 ②这些优势主要得益于什么因素? ③这一因素的特点,决定了本区农业生产中必然会具有哪些气候上的不利影响? ④例举目前人们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减灾措施。 (学生简述,教师补充小结)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形成了较高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这些气候优势得益于季风,但季风活动及其不稳定性,使这一地区有多种农业气象发生,如春季低温、盛夏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灾害无法,但人们可根据各地实情,采取多种抗灾措施减,轻灾害程度,并通过人工调节弥补气候缺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潜力。 (电脑显示)阅读下列案例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北亚热带北部地区,每年9~10月秋旱较普遍,生育期较长的晚熟种水稻后期生产用水常常无法保证。因此该地区稻麦熟制耕作中,水稻多选用生育期较短的稻种,从而造成稻麦之间有很长的白田期,浪费光热资源。而事实上该地区就水稻生育期的总降水量来,绝大多数年份能满足晚熟种水稻的总需水量且有余。 ①简要分析该地区气候资源的利弊。 ②讨论:该地宜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 (学生按前后4人为一组,分析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水热资源比较丰富,但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出现秋季干旱。具体措施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大灌溉库容量,提高调蓄能力,保证秋季农业生产用水。同时积极推广生育期较长的晚熟种水稻,以避免白田期的出现,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 (电脑显示)课本图7.4“本区几种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同品种产量的比例”。学生读出各农产品产量所占比例,教师同步点击,图中依次显示出各农产品产量比例值:40.1%、38.6%、52.6%、39.1%、92%、95%、96%。最后说出图中农产品产量比例值按由高到低的顺序。 (先后提问)①此图说明了本区生物资源哪些方面的优势? ②为什么本区植物品种丰富,产品产出能力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山区的垂直地带性,使该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品种,且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过渡)这些产品中糖蔗、竹林、油茶籽等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所必须且难以替代,这些农产品在本区均超过了全国占有率的90%,产出能力特高;茶叶、柑橘等主要产于本区且商品率较高;稻谷的总量也很大。本区人民是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的呢? (电脑显示)  (学生简述,教师小结)在开发利用中,对生物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课本上所举,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于水稻生产,而忽视了其他生物品种的开发投入与管理,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化,生物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过渡)本区丘陵山地比例很大,高达76%,使本区垂直地带性特征非常明显。 (思考讨论)这一地形特征使本区资源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下表作小结: 土地特点 含义 影响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多样性 土地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和多部门需要 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分层次立体布局 生态环境脆弱,利用不当易产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不稳定性 坡地上的水土物质易发生变化,改变土地性状(利用不当产生水土流失)    组合性 地形复杂,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教师讲述)南方丘陵山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土壤是红壤,它在本区分布面积较大。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红壤的改良”,思考回答: ①红壤具有什么特点? ②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采用哪些改造措施? ③哪些植物适宜于在红壤这种酸性土壤中生长?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红壤瘦、酸、粘,分别可以采用种植绿肥作物和增施矿质肥料、施用石灰、掺入砂子等措施加以改良。茶树、杉木、马尾松等植物适宜于在这种酸性土壤中生长。 (电脑显示)课本图7.2“茶园”,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该区所产名茶。 (过渡)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南方丘陵山区河流众多,水系发育。 显示下列示意图,学生据图简述本区水资源利用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小结)电脑显示表格,学生对应完成空格: 农业资源 优势 问题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水资源    (显示答案) 农业资源 优势 问题  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提问)除此以外,南方低山丘陵区在进一步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哪些有利的社会资源? (学生思考回答)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邻近全国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等。 (归纳)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光、水、热等最主要因素组合良好,因而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显示板书),另外还具备开发的人力与市场条件。 (过渡)本区农业发展总体优势明显,但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保障农业生产,任重道远。 (显示板书)三、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电脑显示)根据下列导读提纲,自主阅读课文: 1.本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一问题将会造成什么危害? 4.为什么说本区生态危害比黄土高原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 (边问边答,并显示板书)1.严重的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而致  (显示练习)读下列示意图,学生完成:  根据因果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入示意图合适的方框中: ①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②水土流失 ③毁林开荒 ④砍林作薪 ⑤生态环境破坏,治理难度较大 (学生思考作答后,教师显示答案)  (电脑显示)图7.5“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 (引导提问)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何时增幅最大?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作答)略 (电脑显示)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也持续一个多月)。洪水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造成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 (思考)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与1954年同时期降水量相差不大,但河流水位远远超过1954年,为什么? (学生分析作答)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江湖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河道容水量减少,形成较高的水位。 (教师讲述)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如此巨大影响,且破坏后治理难度较大。因此本区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重。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作为了解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我们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重点对该区气候、生物、土地与土壤、水资源等农业资源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其农业资源的优势,知道这里是我国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也是世界回归沙漠带中的“绿洲”,也知道同时伴随些缺陷,使该区人地关系比较紧张,农业生产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因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生态建设尤其是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山区与平原相比( ) A.地表坡度大,利于耕作 B.气候较湿润,利于种植业 C.土层较深厚,利于林业 D.环境较复杂,利于多种经营 答案:D 关于“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的称誉,完成2~3题。 2.它指的是( ) A.我国新疆沙漠中的绿洲 B.黄土高原 C.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D.我国南方地区 答案:C 3.这里成为“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回归线穿过,本区主要受夏威夷高压控制 B.夏季受梅雨影响,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 C.背靠亚欧大陆,东面和南面濒临海洋,季风影响显著 D.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答案:C 4.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问题都与( ) A.地形起伏有关 B.季风活动有关 C.人类活动有关 D.酸性红壤有关 答案:B 5.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开发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发历史悠久,商品经济基础雄厚 B.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 C.土地资源开发时间长,生产潜力不大 D.人口增长但非耕地资源潜力大,人地关系矛盾趋向缓和 答案:B 6.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B.生活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C.因气候湿润,植被破坏后恢复容易 D.生态环境破坏后不会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答案:B 7.影响南方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 A.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 B.台风和伏旱 C.梅雨和春旱 D.寒潮和沙暴 答案:A 读华南某地地形图,据图判断8~9题。  8.比较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等高线的坡度( ) A.①>③ B.①<② C.③>② D.②=④ 答案:A 9.若甲坡植被遭受破坏,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阴的经济林木 C.修建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马尾松林 答案:D 10.下列四组生物品种中,适宜在南方低山丘陵区种植的是( ) A.甜菜 茶树 樟树 B.杉树 茶树 马尾松 C.油桐 樟树 红松 D.玉米 甘蔗 甜菜 答案:B 11.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表现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 C.土地荒漠化 D.次生盐碱化 答案:A 12.下列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各地段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  A.①林地 ②果园 ③耕地 B.①果园 ②耕地 ③村落 C.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 D.①耕地 ②林地 ③村落 答案:A 二、综合题 13.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地1970~199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表并完成下列要求: 1970年 1990年  耕地面积(公顷) 4.0万 4.6万  森林、草地覆盖率(%) 18 10  气候条件 气温年较差(℃) 33 36   年降水量(mm) 440 380  水土流失范围 小 大  粮食生产 平均亩产(kg) 160 150   总产量(万吨) 9.6 10.5  人口(万人) 32 40  (1)1970年到1990年,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为_________,森林、草地面积比例则呈现出_______趋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年来当地自然条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这些变化对粮食总产量和亩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3)请你谈谈今后当地应采取哪些基本策略,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紧张的人地关系。 答案:(1)耕地面积扩大 森林、草地面积比例减小 开垦草山、草坡和林地 (2)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通过单纯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但由于加重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使粮食单产下降 (3)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植树造林种草,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单产,加快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 (电脑显示) 第七单元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7.1 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成因:特殊的海陆位置,季风影响显著,温暖湿润 2.问题:人地矛盾明显,自然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 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 农业资源 优势 问题  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三、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 1.严重的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而致  (推荐网站) http://www.swcc.org.cn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http://www.sepaeic.gov.cn(中国环境保护网) http://www.ep.net.cn(中国环保网)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人民网-环保频道)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