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一)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二)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自学导航(A级,必做) 1.根据课本P6——思考活动,计算并回答: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它相当于多少个地球?(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2.请阅读课本P7三段相关内容,回答: 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3. 请阅读课本P8相关内容,回答: ①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 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4.课本P11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B级,选做) ①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③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七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三、自学检测 1、(A层次)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 A、140亿光年 B、140亿年 C、140亿天文单位 140亿千米 2、(A层次)下列关于河外星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位于河外星系 B、是目前观察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C、是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 D、是与太阳系级别相当的天体系统 3、(B层次)下列各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地球的是 A、总星系 B、地月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4、(A层次)下列各组行星均属巨行星的是 A、金星、地球 B、木星、土星 C、地球、木星 D、水星、冥王星 5、(B层次)下列条件中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有关的是 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地球运动方向 ③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④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A层次)2001年11月19日狮子座流星雨的来源是 A、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 B、哈雷彗星在该年喷发出来的物质 C、坦普尔—塔特尔彗星在该年喷发出来的物质 D、1994年撞击木星的彗星碎片 四、知识园地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银河系 太阳系 总星系(可 其他行星系 见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 八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读P11表格) 3.地球是一颗特殊行星 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五、我的收获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自学导航 1.读P12图1-7分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能集中的波长范围? 2.(思维拓展)怎么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 3.同学们看P13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4.如何理解黑子?是因为黑么? 5.如何理解耀斑?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6.什么是太阳风?极光现象为什么容易出现在高纬地区? 7.P15活动,分组讨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三、自学检测、基础检测 1.下列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C.煤、石油等化工燃料 D.“磁暴”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2.下列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 ) A.沼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核能 3.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日珥 D.耀斑和黑子 2.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 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 B.强烈的太阳风 C.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3.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自内向外分别为 ( ) A.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D.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4.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而集中,易利用来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5.关于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纬度均呈正相关 B.不同纬度相关性不同 C.北半球极地地区呈负相关 D.两者变化周期均为 6.太阳活动对下列哪个地区影响最严重( ) A.赤道 B.低纬 C.中纬 D.高纬 我国古书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5—7 题。 7.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 ) A.耀斑 B.X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 8.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9.这种现象增多时,对地球的影响表现为( ) A.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B.使地球气候异常,从而产生“磁暴”现象 C.在地球各地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 D.使地球高空大气高速散逸到宇宙空间 五、知识园地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0.4微米,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3.太阳活动与地球 概 念 成 因 特 点 所处位置  黑 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 11年 光球  耀 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六、我的收获 1.3 地球的运动(3课时) 班级 姓名 一.知识要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正确判断日照图。 4.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课堂学习(第1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地球运动 绕转中心 运动方向 周期 运动速度   自转  自  向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时  分  秒. 昼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阳日   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别 线速度:由    向   递减. (60度约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 /小时 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   自 向 恒星年: 日 时 分 秒 近日点( 月初) 公转速度最 远日点( 月初) 公转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第2课时) 1.昼夜更替: (1)产生昼夜的原因: (2)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小时,叫做 (3)晨昏线: ,晨线: 、昏线: 如图: 在上图中找出晨线和昏线? 判断NS是晨线还是昏线? 附: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昼夜交替不仅调节了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a.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b.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 (2)时区:全球共分为 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小时。 在下面空白处划分时区: a.在时区内的各点都采用所在时区的区时. b.每个时区都有一条中央经线(n×15°),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计算东八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c.有的国家跨经度广,根据本国情况采用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的含义:                    (3)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 (4)时间计算:东“+”西“-” 计算:已知东八区18:00,求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时间 已知105°E 9:00,求120°E和10°W的地方时 例题: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一部分: (1)在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EMF是晨昏线中的 线。 (3)已知EMF地方时为18:00 A点的地方时为 B点的地方时为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不偏转。 附:是地球在转动中出现的惯性力之一,在地球北(南)半球上的物体沿经线运动时,受到向右(左)力的作用,使其物体运动方向不断向右(左)偏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明显,这种偏移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大气的运动和水的流动,例如:长江常年由西向东流,在长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道边右偏,从而侵蚀南岸,使北岸水道不断淤塞,由于右岸(南岸)受到河水侵蚀,天长日久,便使长江北岸(左岸)的三角洲、沼泽以及边滩连成一片,最后就发育成为今天的广阔的三角洲地貌。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第3课时)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根据课本插图1.25分析一年内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下表 日期 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21     3.21-6.22     6.22     6.22-9.23     9.23     9.23-12.22     12.22     12.22-3.21     附:随着直射点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随之变化 问:赤道上是否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几点日出,几点日落?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 a.找出哪条经线代表的是正午。 b.找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纬度。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a.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达到一年最小值(冬至日反之) b.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A-B∣ 注:H正午太阳高度 A当地纬度 B直射点纬度(与A在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 例:计算冬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北京40°N) 3.四季划分: (1)我国以四立做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北温带国家划分四季: 春季: 月 夏季: 月 秋季: 月 冬季: 月 附: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结构学案 【课标要求】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合作探究】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课堂自测】 1. 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显著的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都完全消失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小 C、软流层紧贴在地壳以下 D、地核的温度很高,但压力和密度都很小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4.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 C.软流层 D.地壳下部 5.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 B.岩石圈是地壳的别称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 6.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太平洋 D.四川盆地 7.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B.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到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C.外部圈层中的水圈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 D.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 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BBCDADD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 (2)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不连续面:A为⑤________、B为⑥________,两者在经过C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⑦____________时,A完全消亡,B⑧____________。 (2)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⑨________面以上,平均厚度约⑩________千米。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________越高,厚度越大。 (3)地幔:介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 900千米深处。它上层物质具有?______态特征,主要由含?______、?______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含量逐渐?________。 (4)地核:位于?________面以下,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______组成。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________状态;F为?______核,呈________。 (5)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含义:包裹地球的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的基础条件之一。 (2)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____________。 (3)上界:高度为______________。 2.水圈 (1)状态:由________水、固态水和________水组成。 (2)分类:按________________可分为____________、陆地水、________和生物水。 3.生物圈 (1)分布:广泛分布于________、大气圈和________中的生物世界。 (2)作用: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________和最活跃的因素。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为“地壳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地震波在图中________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  ) A.① B.② C.③ D.莫霍面  3.右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考查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4.读下图,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5.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系统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平原 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①为大气层 ②为岩石圈 ③为软流层 ④为下地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圈层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地球的外部圏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 698人,失踪270人。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最迟的是(  )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什么? (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固体 ②固体 ③传播速度 ④折射 ⑤横波 ⑥纵波 ⑦古登堡面 ⑧突然下降 ⑨莫霍 ⑩17 ?海拔 ?地壳和地核 ?固 ?铁 ?镁 ?增加 ?古登堡 ?镍 ?熔融 ?内 固态 地壳 气体层 地球生命生存 迅速下降 2 000~3 000 千米 液态 气态 存在的位置和状态 海洋水  大气水 地壳 水圈 主体 基础达标练 1.A 2.D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图中该部分明显分为两层,其中①在海洋底部明显变薄,甚至缺失;地震波波速在莫霍面突然增加。] 3.D [地壳与岩石圈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顶部。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 4.B [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 5.D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不包括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三圈层共同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人们生活的地表与外部空间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是一个开放的、不均一的层面。]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