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在第一节阐述“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学习,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且为我们下一步学习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范例。因而对本单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为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他们对农业生产和布局影响程度不同。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农业生产条件,相应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即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从而切身体会到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难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通过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及并具备一定地理分析能力,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在上一节,我了解到农业、矿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程度存在差异。那么农业生产活动会受到哪些区位因素影响? [进入新课]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9,回答。 农业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 【多媒体】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分组讨论这些自然因素的差异会导致农作物类型哪些变化?试举例。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回答组内的讨论成果 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方面。 小组1: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举例:吐鲁番的葡萄在光照充足条件下而东北人参则生长在树阴下。 小组2: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举例:我国南北方的农作物不同,南方主要种植喜热的甘蔗、橡胶等作物,而北方则主要是喜温的大豆、苹果等。同时,作物熟制也不同,南方水稻可达一年三熟,而东北则为一年一熟。 【教师点拨】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按照积温的不同,可将我国划分成不同的温度带,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课后查阅一下地图册中“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小组3: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举例:城郊种植鲜花和蔬菜 小组4: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多,西部少,并且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教师点拨】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外,地形类型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思考:平原和山地适宜发展什么农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问题) 【教师总结】( 针对回答鼓励性评价,然后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知,自然条件如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各自特点,大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 【多媒体】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水分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比较少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  地形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而山地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探究活动】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热量)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海拔变化导致的水热差异) 【承转】同学们的答案很正确。农业生产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还与其他区位因素相关。 【多媒体】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将双季水稻的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思考:导致这些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 【教师讲述】由此事例可见,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板书】(二)农业技术因素 【多媒体素材】 图1 我国南方水稻农耕    图2 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思考:这两张图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图1是人力畜力劳作,图2是机械化作业,更先进。从中可看出,技术装备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0-P61,农业生产技术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农业种植又有哪些主要方式和种植制度呢? 【学生回答】农业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止等方面。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 【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 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培育良种) ②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 (机械化) ③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节水技术) 【教师总结,承转】由上可知,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技术因素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条件。那么,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看材料。 【多媒体素材】 张家界盛产柑橘,在有的年份,批发价格能达到6毛/斤,获得较好收益;但有的丰收年份,农民甚至不愿采摘,出售后的收入还不足以支付采摘费用,不得不砍掉相当一部分橘树。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代表回答】市场需求的变化。 【板书】(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承转】实际上,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不仅包括市场,还与交通运输等因素有关。下面请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例子。 【探究活动】分析影响下列现象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①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冷藏保鲜技术) ②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航空运输发展) ③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饲养技术) ④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铁路运输和冷藏技术) ⑤2004年,北方苹果大量滞销,导致苹果销售价格大幅度下跌。(市场供求关系) [课堂小结]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时调整农业生产,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从而使农业持续发展。 [课后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方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绿色农业”,了解以下问题: 1.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 2.绿色农业的含义? 3.绿色农业基本特征? 4.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有哪些? (答案略)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土地、水分、地形) (二)科学技术 (三)社会经济 八、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内容,通过结合实例分析, 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的不同影响。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是在上一节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各类农业区域的学习,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且为我们下一步学习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范例。因而对本单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 2.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为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即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本节内容多,涉及农业地域类型广,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要注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特点,从而切身体会到农业生产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各类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通过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课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农业区位理论,这样非常有利于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归纳总结法 、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顾,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 (回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 师 不同地区,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存在差异,相应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即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进入新课]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并思考,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 1.含义(板书)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农业地域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材料“几种常见的农业类型”并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填写下表: (屏幕展示表格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阅读材料,培养阅读能力) 农业类型(六种) 特点 种植作物 分布       2.常见的农业类型(板书) 生 (分组回答,汇总整理归纳,屏幕展示表格 ) 农业类型 特点 分布  自给型农业 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很少 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集约型农业 单位面积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 相对发达地区  混合型农业 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所种植的农作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的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商品化农业 耕地面积广阔,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很高 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 发达国及发展中国的新开发区  地中海式农业 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油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 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比如橡胶、咖啡等 橡胶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及非洲。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师(提问进一步探讨)从表格中对比,六种农业类型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呢?为什么? 生 存在差异。因为各地区位条件存在差异。 师(小结)从上可知,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所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举例 展示美国农业分带) 并且,美国各农业带除满足区内的需要之外,还能够向区外提供比较多的商品性农产品。因此,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 师(承转)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因地制宜,我们张家界发展了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生 水稻种植业 3.水稻种植业 (板书) 师 请同学们参考教材,结合实际,分组讨论我们生活很熟悉的水稻或水稻生产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呢? 生(意见汇总 )高产、喜温喜湿、需投入的劳动力多、个体农户经营、机械化水平低、自给自足为主。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 师 (纠正,补充,总结)大家归纳的很好,除了以上特点外,水稻种植还有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不过,也有例外的,像日本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当然,这些特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家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能学习到 (承转)水稻在全世界很多地区都有分布,那么,就我国而言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哪里? (课件展示:材料“我国的水田和旱地”) 师 请同学们观看材料并分析讨论,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斜体部分学生填写) (课件展示:表格) 类型 特点 分布  水田 平地水田 主要是指种植水稻及其他水生作物、每年有季节性积水的农田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在北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水田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梯田水田    旱地 平地旱地 通常是指种植旱地作物、一般不需要季节性灌溉的耕地。包括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和一般旱地 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南方丘陵山地亦广泛分布   坡地旱地    生(合作探究,完成上表) 师 (对学生所填内容作评价总结) [课堂练习](教师指导方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然后教师纠正错误) 将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分类: ①中国的水稻种植业 ②美国中部的商品谷物生产 ③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④马来西亚的橡胶种植园 ⑤蒙古的游牧业 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有___________;畜牧业有___________。 按投入状况分:集约型农业有___________;粗放型农业有___________。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化农业有___________;自给型农业有___________。 粮食作物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其中,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在世界上,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原因是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 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 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适合玉米生长。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类型。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勤看、多想、多联系的习惯,充分利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并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课后探究活动] 调查张家界的农业生产,先从本地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农产品及商品率、农业区位条件等方面入手,全面了解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 对家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知道农产品商品率的计算公式: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出售量/农产品总产量×100%。 七、板书设计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含义 2.常见的农业类型 3.水稻种植业 4.我国的水田和旱地 八、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内容,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 农业地域类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只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多联系身边的农业生产,就会使这些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理解并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善于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用于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