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能力目标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增强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相应对策的了解中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通过本身的积极行为来减小负面影响。也从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
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
(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正面效应(有利影响)
负面效应(不利影响)
发生区域
具体影响
(覆盖答案)
正面效应(有利影响)
负面效应(不利影响)
发生区域
主要在中下游
主要在库区
具体影响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可能诱发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④影响三峡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⑦孳生蚊虫,影响健康
读课本图5.15“寄生血吸虫的钉螺”,对血吸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和危害作适应补充。
(投影)阅读下列案例:
洞庭湖素称“海内巨浸”,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调蓄湖泊和洪道性湖泊,它的滞洪功能是多少水库都无法替代的。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多km2。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1949年缩减为4350km2。解放后40年,洞庭湖湖区围垦面积达1530km2,仅此就使洞庭湖面积缩小25%,储水容积减少40%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km2。洞庭湖面积的减小致使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洪水水位不断升高,长江特大洪涝灾害频率加大。特别是在中游地区,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思考讨论:
①根据洞庭湖的区位,简要说明它对长江所起的调蓄作用。
②简要分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
③洞庭湖的萎缩,对长江水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会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学生回答)略
(投影)“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简要描述我国酸雨区、重酸雨区的分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什么类型?
③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能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学生回答)略
(投影)“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教师补充归纳:
(小结过渡)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往往带来生态环境效益,三峡工程的防洪和调蓄功能,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免遭洪灾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库区的生态负面效应易发展成为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科研人员对此积极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板书)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承接)通过对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分为三类,并由此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先出示底图(空表)。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类影响的一段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一栏,并覆盖该栏答案。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中华鲟这种珍稀鱼类的习性,并思考: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后采取了哪些保护性措施?
材料1 课本图5.16“中华鲟”
材料2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珍稀鱼类,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在海洋中生长,成熟后从东海溯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产卵繁殖。葛洲坝工程的截流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为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命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人工繁殖幼鲟放流长江,且中华鲟在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因此洄游产卵问题已经解决。三峡工程对此没有影响,但它每年10月开始蓄水将减少下泄流量,有可能对刚习惯于在葛洲坝下游栖息和产卵活动的中华鲟产生新的干扰。为保护幼鲟资源,国家拟在崇明岛东部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学生回答)略
(投影)读下列材料,了解白豚的生活习性,思考:三峡工程可能对白豚的栖息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人们采取了哪些保护性措施?
材料1 图5.17“白豚”
材料2 “长江女神”白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物种,目前在长江中数量已不足100头,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将其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极危”物种名录中。
白豚主要捕食长江鱼类,它凭借特殊的声纳系统探测外界事物并获取食物、寻找伴侣和逃避敌害。它有36度的恒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性成熟后,两年一次十月怀胎,每胎产一仔,哺乳期为半年。造成白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多样的,除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面临的处境日益艰难。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能对白豚的栖息生长环境产生影响。为保护这一珍稀生物,长江流域目前已建有白豚人工养殖基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共9个。
学生回答)略
(小结)三峡工程建设在不少方面会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多方面、不可逆转的影响,我国及早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板书)不可逆转的影响——补救和挽回部分损失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二类影响的相关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二栏,并覆盖答案。
(指导读图)课本图5.18“层层梯田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回忆:农村移民安置的立足点是什么?(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指出:在农村移民开发中,要结合中低产坡耕地的改造,在新移民田开发中,要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投影)“三峡工程蓄清排浑解决泥沙淤积问题”
“蓄清排浑”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它可使多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以每年7~9月的主汛期为主,根据这一特点,三峡水库将实施汛期排出浑水(排沙)、汛后蓄满清水的方式。即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将含沙量较大的洪水(浑水)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根据科学方法计算,这一方案运行100年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能保持86%,兴利调节库容能保持92%。
思考:“蓄清排浑”方式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方式对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解决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略
(板书)负面作用较大的影响——有效控制和减轻影响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三类影响的一段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三栏,并覆盖答案。
读课本图5.19“三峡大坝坝基为坚实的花岗岩石”,教师介绍:大坝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在考察论证阶段就非常注重于这一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坝坝基坚实,而根据历史资料,这里是难得的弱震区。
(板书)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防止危害发生或降低危害限度
(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但只要我们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大多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补救,把不利影响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过渡)投影一则旅行社“告别三峡游”的广告信息。讨论:为什么旅行社把当年的三峡游说成是“告别三峡游”?
(学生回答)三峡水库开始蓄水,水位的提高将使部分急流险滩等自然景观被淹没而失去其特有的魅力。
(板书)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投影)阅读下列案例材料:
据专家全面调研介绍,三峡淹没区将有1271处为必须保护的文物古迹,包括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为了保护和抢救,国家已制定了原地保护、搬迁保护和留取资料等措施。其中有5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双堰塘、李家坝等数处巴人中心遗址、古代墓葬群特别是《水经注》有记载的云阳故陵楚墓,必须在工期内尽力全面发掘抢救。巫峡的孔明碑和西陵峡的众多石刻,将通过拓片、拍照切割送陈列馆等方式保留。多处地面文物如云阳张飞庙、瞿塘峡摩崖石刻正在易地原样复建;忠县的石宝寨、奉节的白帝城等将就地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白鹤梁枯水题刻,将修建一个水下博物馆。
思考讨论:
①三峡工程对库区文物古迹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采取哪些保护和抢救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对已知而尚未发掘的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将淹没的文物古迹采取保留资料、迁移重建、原地保护等措施加以保护(读课文图5.20“秭归屈原祠”)。
(板书)未发掘的文物古迹——尽力发掘抢救,减小损失
将淹没的文物古迹——留取资料、迁移重建、原地保护等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讨论: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秀丽景色真的风光不再吗?说说你的看法。
三峡工程坝区现已成为三峡旅游最大的看点,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海内外游客。在坝区周围,总投资3.9亿元的三峡极顶黄牛岩、秭归三峡明珠观光塔、归州古城、青滩古民居、旅游码头等旅游项目都将于2003年陆续建成,并成为“高峡出平湖”后新三峡游的起点。水位上升将改善香溪航道,拉近三峡、神农架、屈原故里、昭君故里之间的距离,游船可直抵乐平里和昭君村。库区回水抬升沿岸支流的水位,将形成120多个岛屿,许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景观将展现在游人面前,三峡江段及库区两岸幽谷深涧之间,一些新景区将会“浮出水面”,三峡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山峻峰秀、峡幽壁峭的三峡天然画卷,将与高峡平湖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古人屈原、巴人遗风、三国古战场遗址,构成三峡旅游的神奇画卷,一个全新的长江三峡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整体说来,未来的三峡景观将更美。水位升至175米后,原来特有的急流险滩等景观将消失,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有39处旅游景点受淹,占三峡库区旅游景点的13%。蓄水后宜昌三斗坪至丰都近400公里的水面上将形成峡谷型水库,一个全新的长江三峡将以更加迷人的风姿呈现在世人面前。长江三峡原有的雄、险、奇、幽的俊秀景色依然如故,三峡江段以及库区两岸的深涧幽谷中也将呈现新的景区。三峡工程坝区也会成为三峡旅游的热点。读课本图5.21“大宁河小三峡风光”。
(板书)开发新的旅游景观
[课堂小结]
由学生对新课内容作简要归纳总结。
(课堂讨论)内容(课本P59活动2):三峡工程在论文阶段,关于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曾有150~200米多种不同方案。
正常蓄水位越高,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越大,但淹没损失和移民数量越大,泥沙淤积越难处理,投资越大且工期越长,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更大。根据下表水位选择的制约因素,对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50米、175米、200米三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并通过讨论,优选一个水位方案。
课本表5.1三峡工程不同目标因素对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要求
目标因素
防洪
发电
航运
移民
泥沙
生态与环境
投资
水位要求
↑
↑
↑
↓
↓
↓
↓
↑表示正常蓄水位越高越有利,↓表示正常水位越低越有利。
(形式)学生按前后4人分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试从多个目标因素对水库正常蓄水位的要求考虑,简要阐述175米蓄水位成为最终优选方案的理由。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说明小组观点进行班级内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逐渐形成一个共识。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有“水中熊猫”“长江女神”之誉的是( )
A.白豚 B.中华鲟 C.武昌鱼 D.娃娃鱼
答案:A
2.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峡工程可以有效改善长江中下游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B.缩小中下游湖区血吸虫病的分布范围,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
C.彻底解决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问题
D.重庆市夏季炎热的天气将有所缓和
答案:C
3.血吸虫与钉螺的生物学关系是( )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答案:C
4.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华鲟的影响是阻止了它的( )
A.季节洄游 B.生殖洄游 C.索饵洄游 D.生长
答案:B
5.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中,最难解决的是( )
A.水库诱发地震
B.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
C.珍贵鱼类的洄游产卵问题
D.农村移民开发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
答案:D
6.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是( )
A.库区泥沙淤积问题 B.诱发地震、滑坡
C.中华鲟的回游产卵问题 D.受淹的陆地生物
答案:C
7.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影响较大的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影响
B.不可逆转的影响就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了
C.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系列洄游没有影响
D.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难以使泥沙在总体上趋于平衡
答案:A
8.下列三峡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B.泥沙淤积——蓄清排浑,航道疏浚
C.水库地震——慎重选址,抗震设计
D.淹没耕地——垦耕荒坡,辟山造地
答案:D
9.下列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及对策组合,正确的是( )
A.淹没文物——搬迁重建或原地保护
B.已知未发掘文物——尽力抢救,减小损失
C.高峡出平湖——规划管理,开发新的景点景区
D.急流险滩消失——迁移重建,重辟新河
答案:C
10.下列叙述中,表示的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A.水库蓄水淹没耕地和文物古迹,采取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对被淹文物搬迁、防护,故其影响是可以逆转的
B.中华鲟是一种溯源产卵的洄游性珍稀鱼类,大坝建成后的阻隔作用会改变中华鲟的产卵和系列条件,采用人工系列可解决其产卵问题,这种影响显然是可逆转的
C.移民开发必然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D.“高峡出平湖”既是新的宏伟景观,也为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实施提供水源基础
答案:D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面的中国古今著名水利工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图中的字母代号与下列水利工程相匹配:
都江堰( ) 京杭大运河( ) 灵渠( ) 小浪底( ) 葛洲坝( )
(2)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请列举出5种以上。
(3)有人建议,长江三峡建坝后,利用每天零点至凌晨电钅典锐减的特点,从回水区支流的兴山县香溪河,用电力将江水提升18米,穿越神农架山,引至丹江口水库,便可汇入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总干渠,流经河南、河北直到北京(图中虚线所示),解决沿途各省及北京、天津水荒之危。与现在已经上马的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相比,你觉得这个方案有哪些利弊?
答案:(1)都江堰(B) 京杭大运河(A) 灵渠(E) 小浪底(D) 葛洲坝(C)
(2)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与城市供水、水产养殖、旅游、调节局地气候等
(3)利:①丹江口水库向北,可利用地势自然送水,无需逐级提水;②充分利用三峡电能,免除下半夜电能的浪费,合理利用能源;③干渠经过河南西部山区和河北西部贫困地区,能改善那里缺水的状况,农业及其他各业的发展。弊:①调水河道要穿过神农架等山岭,施工量大,前期投资大;②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总干渠未建成,向京津送水需等较长时间;③经过地区的地下水位有可能升高,如不注意排灌结合,会引发土地盐碱化问题。
12.读下列“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有关要求。
(1)将下面四项内容的数码按要求填入下表中:
①修建水库形成的淹没区
②可明显改善航运条件
③洪水危害可能减少的区域
④泥沙容易淤积的区域
内容数码
大坝东面的区域
大坝西面的区域
(2)建坝主要应考虑大坝__________(东面、西面)地区的气候与水文等历史资料,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水位落差应是图上的_______(H1、H2、H3),水轮发电机应安放在图上_______(A或B)位置上为妥。
答案:(1)大坝东面的区域:③ 大坝西面的区域:①②④ (2)西面 H2 B
●板书设计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
(推荐网站)
www.cq.gov.cn(重庆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52tour.com(我爱旅游三峡网)
http://www.ctgpc.com.cn(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www.yc.chinanews.com(三峡宜昌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