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
1.概念
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规律: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实例: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历史差异
古代
我国北方地区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南方聚落多临水分布
近代
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
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地区
聚落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三、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水运的影响
(1)古代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
(2)在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城市相对密集。
(3)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2.铁路的影响
铁路的修建可促进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在铁路交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会给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1)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
(2)商业中心的繁荣会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
商业中心
商业网点
职能
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由若干商店组成,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的需要
区位
通常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对交通运输要求高
多散布于居民区或广大乡村
原因
交通便捷。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服务
3.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1)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使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
(2)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
(3)城市交通的改善:产生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商业网络的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考点一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
1.(2011·大纲全国文综)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2)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3)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高速运行必然需要平坦地形作保障,这是景观图中最显著的信息。第(2)题,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为节约耕地,高速铁路以桥代路。第(3)题,成都——上海、兰州——北京跨越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沿线地势起伏大,影响列车运行速度,耗时较多;杭州——上海距离太近,民航的客运市场竞争力原本不大;武汉——广州距离较远,客流量大,且主要通过平原地区,线路平直,高速省时。
【考向立意】
该题组以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图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突出关键信息在思维中的价值,对信息获取与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思维过程】
提取图文信息→调动所学原理: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对影响高铁布局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各选项正误。
【误区警示】
一是不能抓住“图示高速铁路地处平原地区”,而这恰恰是解答整个题组的关键信息;二是受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思维定势的影响,错答保护野生动物。
【预测展望】
以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因素、意义及沿线地理特征,尤其是借助线路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联系区域地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最慢
较快
较慢
最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居中
投资大
投资大
2.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多、快、好、省
3.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
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预测演练] 1.下图表示四类货物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读图回答下题。四类货物所对应的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好的是 ( )
A.①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B.②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C.③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D.④类货物对应的运输方式
答案 D
解析 ④类货物的重量不大、价值不高,也适合短距离运输,它对应的是公路运输,其突出的优点是机动灵活。
主题2 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2)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丘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山区“之”形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
地段
稳定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断层及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水文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气候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的干旱区,多雨的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复杂的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
(3)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为基础线路,以及各种高速路、城市高标地铁等线路建设提供充足资金;另一方面稠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可加强区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②经济落后地区:建设交通线可促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直达国道、铁路,距离短,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地方性线路通过居民点多,运量大,运营效益高
社会因素
一方面,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线建设可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因素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通线应尽量避开;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市区造成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
(1)港口、航空港、车站等是客货流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不同类型的点形成的区位因素和选址要求均不同: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的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技术
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2)港口区位因素图解
[预测演练] 2.目前,上海正在致力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读图回答(1)~(2)题。
(1)上海计划修建铁路上岛,以发挥洋山港的枢纽港功能,提高货物中转量,集聚长三角各港口的资源。下列关于上海洋山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②依托并服务上海,辐射长江三角洲 ③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最大港口 ④上海最大的原油、矿石进口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已经建成通车,其主要的通行车辆是( )
A.旅游大客车 B.公交大客车
C.集装箱卡车 D.水道冷藏车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上海洋山港位于杭州湾北部,并不位于长江口;洋山港不是上海最大的原油、矿石进口港。第(2)题,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是为洋山深水港服务的,其主要通行的是集装箱卡车。
考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2.(2012·广东文综)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
(1)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答案 (1)C (2)B
解析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通过读图,理解高速公路对城区的影响。第(1)题,从图中看,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势必会占用城市建成区空间和用地,且会给市区环境和景观建设带来更大影响,A项错误,C项正确。而乙模式没有从城区经过,不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较小,B项和D项错误。第(2)题,在城市化初期,城市规模较小,高速公路建设一般会给城市建设留出空间,会采用乙模式,A项错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已建高速公路可能会被城市包围,出现甲模式这种情形,B项正确,C项错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也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会同时存在甲、乙两种模式,D项错误。
【考向立意】
该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与城市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思维过程】
读图获取信息→调用交通运输布局与城市化的原理→据此对各选项正误做出判断。
【误区警示】
不理解穿越式、绕行式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关系,从而做出错误判断。
【预测展望】
以某城市地域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题1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交通线发生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预测演练] 3.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平原广阔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矿产开发
(2)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3)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发展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答案 (1)C (2)C (3)D
解析 武汉地处两河交汇处,河流阻隔形成三镇格局。随着交通发展,武汉城市形态将进一步沿交通线多轴向发展,这一变化说明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城市发展。
主题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及成因
区域
山区
平原
网点密度
小
大
成因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难以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难以伸展
平原地区→交通运输便利→区际商品流通便利、居民点多→商店众多,尤其是道路交叉路口和居民点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许多商业聚集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结合部
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城市交通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城市中心交通拥挤,郊区交通发达
大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多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中心区不再是最便捷的购物场所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
使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自动售货机成为潮流
[预测演练] 4.网络鲜花速递是指送花人利用网络订购鲜花,连锁花店直接把花送到收花人手中,是鲜花销售的新形式。回答(1)~(2)题。
(1)网络鲜花快递,可以促进鲜花种植业 ( )
A.保鲜、冷藏技术水平的提高
B.了解市场供需情况,及时调整价格
C.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鲜花种植结构
D.了解市场信息,扩大销售市场
(2)与传统的鲜花销售方式相比,网络鲜花速递 ( )
A.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B.减少了营销环节,销售成本降低
C.使生产企业不必致力于市场开拓
D.增加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答案 (1)D (2)B
解析 网络快递可利用网络的优势了解市场信息,扩大销售范围。网络鲜花速递实现了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减少了营销环节。
交通运输布局图的判读
(1)影响跨海大桥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和不利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大风、暴雨、大雾等多变的海洋气象;潮汐、风浪等复杂的水文条件)
(2)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
(3)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建设的意义。(增强各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产业合理分工。)
1.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思维模型
宏观决策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及经济布局)
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等
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
影响选线
科技
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保障因素
微观选线
铁路、高速公路
线路平直
共同原则: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不必要的干扰
地方性公路
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
管道
利用现有管道,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
2.交通运输布局区位分析的思路方法
(1)求同存异构建思维模型
求同——交通运输线和站点的区位选择都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存异——根据交通运输点、线区位选择的不同要求,构建相应的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港口区位分析应重点考虑航运条件(港阔水深)、停泊条件(风浪较小)、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依托。
(2)观图知地整合区位信息
区位分析类问题的解决多依赖于对所给图示信息的判断分析,因此要按照区位因素结构从图表中充分提取有用信息。以交通运输线为例:从区域图中提取地形、地质、河流等区位信息,分析比较自然条件对线路选择的影响。从图中整合资源、人口、城镇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位信息,对区域运输需求做出综合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建设的必要性。
(3)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方案
交通运输建设方案的比较,既要看到自然条件的不同,又要重视社会经济效益的差异,以“低成本、高效益”为最佳选择。
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我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对促进两地及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完成下列问题。
(1)对规划中①、②两条线路,你认为哪一条更合理,简述其理由。
(2)简述郑渝高速铁路建成后对甲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 (1)①线方案更合理。理由:与②线相比,①线所经地区地形较平坦,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沿线城市较多,人口较密集,经济效益较高。 ②线方案更合理。理由:与①线相比,②线所经地区占用耕地较少;城市较少,人口较少,征地费用较低。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扩大经济腹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 第(1)题,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即可,从沿线地形、耕地、人口、城市等方面比较分析线路选择的理由。图示信息显示:①方案沿线城市较多,北段地势较平坦,人口密集;②方案穿山越岭,地势起伏大,沿线城市较少。第(2)题,从对外联系、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郑渝铁路对甲城市的积极影响。
一、选择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出行对时间因素考虑逐渐增多,且时间因素可能成为选择交通方式的主导因素。读“三种交通运输方式从门到门所需时间示意图”,回答1~3题。
1.据图判断,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离城区(客源)的距离 ( )
A.机场>高速公路>高铁
B.机场>高铁>高速公路
C.高铁>机场>高速公路
D.高速公路>机场>高铁
2.就时间因素考虑,高铁和航空公司争夺的客源其旅程距离最可能为 ( )
A.200公里 B.600公里
C.1 000公里 D.1 400公里
3.我国高铁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高铁对民航客运冲击最大的是 ( )
A.北京—广州 B.杭州—上海
C.济南—上海 D.兰州―北京
答案 1.B 2.C 3.C
铁路运输供需缺口=经济发展需要的铁路网长度(DL)-已建成的铁路网长度(SL)。据图回答4~5题。
4.根据图示判断,铁路运输压力最大的阶段是 ( )
A.T1 B.T2 C.T3 D.T4
5.T4阶段,铁路运输供需缺口变化趋势表明 ( )
A.经济发展严重衰退 B.区域间贸易往来减少
C.工业化程度提高 D.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铁路运输压力最大的阶段应该是铁路运输供需缺口最大的阶段,结合图示知T3阶段的缺口最大。第5题,T4阶段铁路运输供需缺口逐渐变小,说明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应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结果。
下表为“截至2010年底我国四省区部分运输方式线路长度表”。读表回答6~7题。
(单位:公里)
地区
铁路营运里程
内河航道里程
公路总里程
高速公路里程
①
422.4
2 226
11 974
775
②
2 473.4
2 877
209 231
2 630
③
531.5
0
60 810
0
④
5 785.0
5 098
151 945
1 357
6.①②③④四个省区分别为 ( )
A.西藏、云南、上海、黑龙江
B.西藏、黑龙江、上海、云南
C.上海、黑龙江、西藏、云南
D.上海、云南、西藏、黑龙江
7.对②省区河流通航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
A.水网密布,通航条件好
B.冬季有结冰,通航条件差
C.区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
D.地形崎岖,通航条件差
答案 6.D 7.D
解析 ③内河航道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为0,可确定其为交通落后的西藏;②公路总里程居首,可能为地形崎岖的云南;④内河通航里程最大,应为黑龙江。云南地形崎岖,因此通航条件差。
成贵高铁是“十一五”的重大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读“成贵高铁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川贵两省间主要的客运方式是 ( )
①公路 ②水运 ③铁路 ④航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对该铁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喀斯特地貌是影响铁路走向的主导因索
B.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利于铁路建设
C.跨越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D.沿线多高山、河谷,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多地下暗河,不利于河道运输;航空运输价格高;目前,川贵客运主要靠公路和铁路。第9题,铁路走向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沿线地质复杂,地貌多样,多高山、河谷。
果蔬宅配是客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订购水果、蔬菜类农产品,并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获得相关物品的服务。读“某果蔬宅配公司组织结构及流程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
①商务订购平台 ②果蔬种植基地 ③客户 ④果蔬宅配中心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
11.该果蔬宅配中心的空间位置应 ( )
A.接近居民区 B.接近果蔬种植基地
C.接近网络公司 D.接近农贸市场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流程图中前后环节及图中信息提示进行推理判断。第11题,果蔬宅配中心主要承担新鲜水果、蔬菜的配送,因此要接近居民区,以降低成本。
读“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12~13题。
12.影响加拿大铁路和城市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农业 D.人口
13.在加拿大与铁路和城市的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 )
①植被覆盖率 ②土壤类型 ③水源分布 ④种植业区 ⑤工业区 ⑥人口分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 12.B 13.B
解析 加拿大南部纬度较低,气候优越,农业、人口、城市集中,铁路密集。气候影响农业、人口的分布,进而也影响工业的分布。
读“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图”,完成14~15题。
14.影响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布局的决定因素是 ( )
A.地形 B.经济 C.河流 D.技术
15.有关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开通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珠三角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联系
B.有利于珠三角城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C.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D.促进轨道沿线的商业开发
答案 14.B 15.C
解析 经济因素是珠三角城际轨道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珠三角城际轨道着眼于各城市间的联系与区域整体的发展,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中甲市是我国某自治州的首府,该州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甲市是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棉纺工业发达。
(1)说出甲、乙之间国道的走向,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市成为棉花交易集散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 (1)大致呈东西走向。 原因:沿山麓地带(或盆地边缘)分布,地势较平坦,建设工程量小;沿线多城市(绿洲)。
(2)①区域中心城市,信息通达度高;②区域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便利;③位于棉花主产区,商品来源丰富;④棉纺工业发达,对棉花需求量大;⑤与中亚国家相邻(边境城市),利于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或临近中亚产棉区)。(任答4点即可)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判断国道走向。国道沿山麓地带延伸,一方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第(2)题,从信息和交通、市场和商品供给、市场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说明。
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在全国354个城市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图中示意为“中国某著名购物网的网络店铺地理分布与比较”(图中圆心的位置与地区的位置基本吻合,圆的大小代表网络店铺数量)。
(1)据图简述该购物网的网络店铺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该购物网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网络店铺数量多的原因。
答案 (1)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东南沿海城市最为密集。
(2)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消费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