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分析解读]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运用人口资料,能用图表表达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资料,比较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第1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 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中,表现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概念: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2)影响因素:生物学规律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人口增长模式 1.“高—高—低”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生产力水平 极为低下,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模式 分布地区 欧洲等发达国家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存在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  基本特点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原因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粮食增产,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 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对现阶段的影响  虽采取控制人口政策使人口增长势头受到一定遏止,但自然增长率仍不低  3.“低—低—低”模式 (1)转变原因: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②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③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④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2)基本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3)分布地区: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的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爆炸” 2.环境的 限制性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  1.(2009·全国文综Ⅰ)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下图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  )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A 解析 由题干计算得出甲地自然增长率为-0.074%,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并且出现负增长,排除西宁、延安,因为这两市位于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广州有大量务工经商人员迁入,不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因此上海最符合。图中①地区符合“三低”的现代型特点,故与上海处于同一类型,属于现代型。 【考向立意】 该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判断。 【思维过程】 根据文字信息判断甲市人口增长模式→结合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做出判断→对照图示数据进行推理。 【误区警示】 不会根据统计数据对人口增长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不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预测展望】 以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与分析,多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相结合综合考查,注重图表信息判断推理能力的考查。  主题1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转变  (1)构成要素: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影响因素: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受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3)特征分析 模式 原始型 (高—高—低) 传统型 (高—低—高) 现代型 (低—低—低)  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初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加速;后期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增长减缓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时期 后工业化时期  地区分布 原始落后地区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人口年 龄结构 年轻型 初期为年轻型,后期成年型 老年型  (4)转变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迅速下降,最终导致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从而完成从“高高低”型向“低低低”型模式的转变。 方法规律 怎样区分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 (1)从特征上区分:区分三模式,特征很重要;现代是三低,传统高低高;原始高高低,切实要记牢。 (2)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深化拓展 (1)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因此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总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 (2)人口总量不是从自然增长率下降开始的,只有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人口总量达到最大,此后才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3)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中,人口老龄化严重,婚龄人口所占比重较低,所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死亡率上升趋势甚至人口负增长。 (4)由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三低”模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预测演练] 1.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其中某一时期的图例标错。据此完成(1)~(3)题。  (1)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3)下图中,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最符合M国①时期的是 (  )   答案 (1)D (2)B (3)D 解析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为自然增长率,由此判断图④明显标示错误。可将四个时期的同一指标前后衔接进行排序,也可按照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规律进行判断推理。M国①时期出生率仍很高,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增加,因此对应的人口金字塔图属年轻型。 主题2 我国和世界主要人口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  2.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问题复杂,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有: (1)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大,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2)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 应对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 (3)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该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 应对措施: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 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4)劳动年龄人口年龄升高,比重下降 该人口问题的主要危害有: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 应对措施: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5)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迁移量大 该类人口问题的主要影响有: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和管理的难度;给交通运输带来沉重压力。 应对措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加速建设全国高速路网。 特别提醒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人口年龄结构失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预测演练] 2.“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下图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我国少年儿童人口(14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及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的曲线分别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2)随着“人口红利”期临近结束,我国应 (  ) ①鼓励生育,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加快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③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④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①线所占比重最高,为劳动年龄人口;②线比重呈下降趋势,为少年儿童人口;③线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为老年人口。第(2)题,人口红利结束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渐趋短缺,故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老龄人口比重增加,所以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考点二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2011·北京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解析 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判断绿洲的分布特点,其思路是:高山冰雪、河流→水源→绿洲,由此可得出绿洲分布于山麓冲积扇与河流沿岸。干旱是塔里木盆地的主要自然特征,因此干旱缺水导致该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考向立意】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分布的描述以及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思维过程】 据图描述绿洲分布特点→从区域特征出发判断区域环境承载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误区警示】 不能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预测展望】 多以我国某区域为例,选用新图表、新材料考查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意在关注我国的人口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 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2)人口的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3.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答案 (1)B (2)D 解析 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大,而干旱的南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之相对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   1.图表构成:人口金字塔图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其画法是将各年龄段男子与女子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在金字塔图中,横坐标一般表示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年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有些图是绝对数量。纵坐标一般表示年龄结构,通过横、纵坐标可分析某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 2.图表类型:人口金字塔图基本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类型 年轻型(扩张型) 成年型(静止型) 老年型(收缩型)  示意图     (1)年轻型:下宽上窄,说明人口的年龄越小,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而人口的年龄越大,所占比重越小。未来这种类型的人口必定是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很高,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必将迅速增长。 (2)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儿童、青少年所占比重趋于减少,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总规模继续增长。 (3)老年型:上宽下窄,说明人口结构中儿童、少年、青年人的比重小,而老年人口比重大。其人口增长的趋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必将会缩减。 (4)由于人口生育、死亡率的变化以及迁移、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等。  1.读塔型,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读比重,判内容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考查内容: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3.看特殊,析变化 人口金字塔图不但具有不同类型,而且同一金字塔图的内部结构也有较大变化。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军事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移动等。  (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 (1)B (2)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人口金字塔图,明确人口比重与人口数量的区别。第(1)题,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第(2)题,由上题可知,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减缓;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劳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2009年25~59岁的人口数量比重高、人口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一、选择题 下面图1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过渡型,对应图2中②阶段;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甲、丙、丁三国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中①③④阶段不符。第2题,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丁→甲→乙→丙 D.丁→甲→丙→乙 4.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 ①资源匮乏 ②人口制度 ③国内移民 ④社会经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第4题,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 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专家翟振武教授也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结合图甲、图乙,回答5~6题。   5.翟振武教授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C.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 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6.图乙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5.D 6.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不同人口年龄构成图的判读。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图甲显示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为16.60%,15~64岁人口比重为74.5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8.87%,符合图乙中的①点。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和对2020年人口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55岁和男性20~60岁的划分标准,标出了劳动人口的范围。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我国2000~202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国家政策 B.生态环境 C.经济发展 D.社会文化 8.我国城镇人口到2020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 A.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 B.劳动人口减少 C.社会养老能力发展缓慢 D.劳动人口增加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本题考查了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因素。对比图中变化,可知20年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福利的完善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第8题,本题考查了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知识。对比两图可知,到2020年劳动人口略有增加。 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9~11题。 年份 总人口(万)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家庭人口规模(人)  1964 4 452.21 3.77 14.83 4.09  1982 6 052.11 5.55 15.82 3.91  1990 6 705.68 6.79 21.24 3.66  2000 7 438.07 8.76 41.49 3.23  2010 7 966.24 9.94 45.86 3.18  9.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该省在1964年~2010年期间 (  ) A.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 B.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C.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D.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 10.上题中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家庭观念变化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C.人均GDP快速增长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11.解决该省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最可行的是 (  ) A.鼓励生育 B.推迟退休年龄 C.接纳外来移民 D.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 答案 9.C 10.D 11.D 解析 本题组考查读表能力和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第9题,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时间推移,我国总人口增多,家庭人口规模减小,故家庭户数增多,A项错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说明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自然增长率下降,B项错误、C项正确;通过计算各年农村人口数[总人口×(1-城镇人口比重)],得出农村人口比重并非逐年减少,D项错误。第10题,社会负担明显加重的直接原因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大。第11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多,应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主要对策。故D项正确。 下图为“四个面积均为1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读图,回答12~13题。  12.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3.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丁乙甲丙 D.丙乙丁甲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12题,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区域内矿产资源的数量。第13题,读图可知,乙区域位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因此乙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最大;丁区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地势比甲、丙两区域低,因此丁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甲、丙两区域;丙区域坡缓,甲区域坡陡,因此丙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甲区域。 读下图,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中国西南某区域石漠化、环境人口容量、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区域最不可能是 (  ) A.地表崎岖,峰林广布 B.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多溶洞、天坑等,旅游资源丰富 15.图中曲线②先升后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升:科技进步;下降:资源减少 B.上升:环境改善;下降:生态破坏 C.上升:人口增长;下降:计划生育 D.上升:植树造林;下降:砍伐森林 答案 14.C 15.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严重,土层薄、土壤贫瘠。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和人口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曲线先升是由于科技进步,获取资源多;但随着资源的减少,环境人口容量又下降。 二、综合题 16.读“西宁地区简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 年份 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比重 15~64岁比重 65岁及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17.下表描述了A、B两国人口按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年龄段 小于15岁 15~65岁 大于65岁  比重 A 35% 60% 5%   B 10% 60% 30%  (1)B国大于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说明出现了严重的________化。 (2)A国的人口结构,对该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年轻人的比例________,人口将________;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表格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图 所示。请你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答案 (1)人口老龄 (2)上升 持续增长 少年儿童比例上升,教育培训经费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增高;经济发展缓慢,消费水平降低 (3)计划生育或控制人口数量 (4)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如以下两例,其他形式合理也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