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来源: ]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2)、不同点:起步、城市化水平,经历时间、发展历程。 ——工业化,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历史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同样也是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过程,但各国各地区区域条件(特征)差异,导致这一过程中也有差异性。 本节对应论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分析方法:区域特征——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江苏省区域特征: (1)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上的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 学生活动:在图上找出以下城市: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徐州, 分布特片:分布于江苏省北部。 2、存在问题:(看着书解释0 (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40%;工业化:50%) 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这一现象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之一:第一产业人口过多,导致人均工业产值增长慢。 之二: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原因: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环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来源: ] 结果:严重的水污染。包括淮河、长江、太湖等。 图2-5-4:太湖NP变化(总体上升):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染和农业用水。 (3)乡镇企业发展分析所面临的问题: 江苏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 A、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分散) B、不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中心(由于分散) C、环境问题突出。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城市规模相对缩小, 城市优势不突出, 缺少特大型城市 ? 3、思路:自己看, (解释城乡一体化) ? 4、具体措施: (1)行政区划调整。 A、撤并了600多个乡镇 B、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C、南京、无锡、苏州等市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城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图2-5-6) 南京、镇江并入苏南,提高苏南发展水平。 阅读材料:了解“苏南”模式特点。 (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阅读材料,自己读)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进城农民面临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 解决: A、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打消农民顾虑。 B、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以得到增值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 总结: 工业化 ???? ????关系——江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与解决措施(特征、问题、思路与措施)[来源:] 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和发展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 ? ? 案例研究:方法: 背景——问题——解决措施(措施之间的关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