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 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与特点。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我国的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5.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6.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分析解读] 1.了解我国各类地形的分布,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影响。2.了解我国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3.了解我国河湖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4.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5.理解工、农业的分布及特点,主要工业基地、工业中心的形成条件。6.了解我国交通运输、贸易的发展和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分布。7.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认识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的疆域 1.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2.领土四至点  3.相对位置 (1)陆上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2)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二、地形和地势 1.地势特征  2.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⑦天山、阴山、?昆仑山、⑥秦岭、⑤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①大兴安岭、②太行山脉、③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④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⑧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由大到小依次是图中的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3)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图中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4)三大平原:平均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图中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主要丘陵:由北到南依次有图中的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三、中国的气候 1.气温 (1)分布 (2)五个温度带:由南向北依次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分布 (1)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空间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3.气候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四、河流和湖泊 1.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2.主要湖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湖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点:种类多,总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1)特点: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2)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土地利用:①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②对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水资源 (1)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解决缺水的措施:建设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考点一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及其特征  1.(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问题。  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 A 解析 图中列举了地质地貌灾害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选项中横断山位于云南和四川西部,秦岭位于陕西省,和其他山地相比,有可能是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 【考向立意】 该题以地质地貌灾害次数统计图为载体,考查我国山脉的空间分布,其立意是考查对多个地理事物在空间中叠加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 获取图示信息再现省区位置→调用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判断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山地。 【误区警示】 不能对我国省区分布与主要山脉的分布准确进行叠加找出正确答案。 【预测展望】 以经纬网图、区域轮廓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征。  1.利用经纬网记忆地形区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活动,因此空间定位是解题的关键。下图列出了我国最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和城市等地理事物,重要经纬线有北回归线、30°N、40°N、90°E、100°E、110°E和120°E等。读图时注意要分开判断,如110°E由北向南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黄河、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三峡以西、广西喀斯特地貌、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口市等。另外在读图时要 注意上述经纬线相交处的地理事物。  2.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3.主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特征 人文特征  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黄土高原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图为“以塔里木盆地某点(O)为中心向a、b、c三个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上图判断图中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 A.a——① b——② c——③ B.a——② b——③ c——① C.a——① b——③ c——② D.a——③ b——② c——① (2)关于a、b、c三条线路上的地理事物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a线沿途资源丰富,矿井广布、工业城市密集 B.b线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有热量充足、年较差大 C.c线地区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和水力资源 D.a、b、c三条线路中河湖都以内流为主,水源不足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塔里木盆地向北、向西、向东南分别是天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由此判断a——②,b——③,c——①。第(2)题,我国西 北地区乃至亚洲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不足,人口分布较少,城市 密度小;青藏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脆弱,多地热和水力资源;气温年较 差大不是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c线中河湖众多,河流多为外流河。 考点二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下表是我国北方几个城市气温日较差平均状况。读表,回答(1)~(3)题。 青岛 济南 开封 西安 太原 兰州  日温差≥15℃的日数 0.4 74.6 71.8 91.1 156.8 174.0  最大日温差(℃) 16.3 26.0 25.2 28.1 29.2 30.2  (1)表中数据说明北方地区 (  ) A.受海洋影响较大 B.受夏季风影响较明显 C.气候大陆性较强 D.太阳高度日变化在全国最大 (2)西安与太原相比,日温差≥15℃的日数相差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太阳高度的变化 B.纬度高低 C.离海远近 D.雨日数和下垫面性质 (3)下列关于兰州气温日较差状况及对农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日较差较小,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气温日较差较大,有利于作物果实糖分的积累 C.气温日较差较小,延长了霜冻期,农作物容易受霜冻危害 D.气温日较差较大,可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加大复种指数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从表中的数值可以看出,距离海洋越远,日温差≥15℃的日数越多,最大日温差越大,从而体现了受海陆影响的差异;表中数据说明北方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即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第(2)题,西安位于渭河平原,河谷地形使其日温差较小;而太原位于黄土高原,地势高,日温差较大;结合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可知西安的降水量要大于太原。第(3)题,结合表格中城市的数值可知兰州气温日较差较大,这有利于淀粉的合成和糖分的积累。 【考向立意】 该题组借助气温日较差比较表,考查我国气候的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思维过程】 结合数据与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根据气候形成因子判断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误区警示】 不能提取表格中各城市的分布规律,进而不能与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相结合。 【预测展望】 以区域载体选用新颖视角,考查我国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对区域认知、信息解读的能力要求较高。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重点点线  冬季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①纬度位置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①1月0℃等温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②极端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夏季 南北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南北光热差异小 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2.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及原因   3.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下图是“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①②③④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其中,日平均气温≥10℃积温量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⑤所示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是 (  ) A.热带——可可豆、水稻 B.亚热带——水稻、油菜 C.暖温带——谷子、棉花 D.中温带——小麦、甜菜 答案 (1)A (2)B 解析 根据图中①②③④地的范围,分别读出最高最低积温,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应该是A。图中⑤所示地区积温大概是5 000,属于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该处应该为汉水谷地。  我国雨带推移路线图的判读   1.形成: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相遇,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2.移动规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快—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则相反)。4、5月,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6、7月,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南地区伏旱;9月开始快速南撤,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3.影响: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降水量地区差异大;锋面雨带经过地区降水量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并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伏旱等灾害性天气;雨带的反常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许多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三、二、一”判读锋面雨带 我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图示的判读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  1.“三停” (1)“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A),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2)“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B),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 (3)“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多雨。 2.“两跳” (1)“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 (2)“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3.“一退” “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锋面雨带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雨带移动的规律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B.雨带移动影响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分配 C.华北平原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D.6~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梅雨季节 (2)雨带推移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  ) A.我国河流汛期自南向北加长 B.形成不同类型的季风气候 C.我国南北方地区同时出现旱涝灾害 D.我国年降水量南北方存在差异 答案 (1)C (2)D  一、选择题 读“沿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1~2题。  1.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  ) A.喀斯特地貌广布 B.平原广布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2.关于⑥地形区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褶皱凹陷形成 答案 1.A 2.A 解析 图中①~⑥依次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汉江谷地、秦岭、渭河平原、黄土高原。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4.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由“副高”带来的暖湿气流和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可形成锋面雨,冷暖气流的运动方向基本上是相对的。第4题,图示时间我国降水主要存在于长江流域,据此推断副高所处位置出现于 6月。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5~7题。  5.关于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 A.降水集中在夏季 B.下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C.黄土高原由黄河冲积而成 D.中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高 6.合理开发黄河流域的正确叙述是 (  ) A.河套平原农业以水产养殖为主 B.中游地区疏浚河道,发展航运 C.兰州以上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 D.下游地区重点开采煤炭、铝土 7.甲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气候变暖 B.水土流失 C.旱涝灾害 D.土地荒漠化 答案 5.A 6.C 7.B 解析 黄河流域水能集中在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因风力沉积而成,中游植被稀少;河套平原宜发展灌溉农业,中游要保持水土;甲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 下图是“中国雨季类型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地区雨季类型为 (  ) A.全年干旱多晴区 B.夏半年多雨区 C.夏雨集中区 D.夏雨区 9.图中M地区夏秋季节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西南季风影响 B.受高压脊的影响 C.受台风影响 D.多对流雨 10.导致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因素主要是 (  )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人为活动 答案 8.C 9.A 10.C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根据7、8月份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得出结论。第9题,M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秋季节主要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第10题,由图示可看出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地区主要在祁连山地区。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完成11~13题。 地区 ① ② ③ ④  年平均气温(℃) 8.1 23.5 2.6 18.3  ≥10℃积温(℃) 3 900 8 200 2 800 6 500  年降水量(mm) 621 1 980 538 1 350  11.表中①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  ) A.针阔混交林,春小麦 B.落叶阔叶林,棉花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 D.针叶林,甜菜 12.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 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冰期最长 D.④地汛期最长 13.关于四地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③铁矿资源丰富 B.②④煤炭资源丰富 C.①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D.①③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 11.B 12.C 13.D 解析 根据气候资料判断,①②③④依次位于华北地区、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图为“2010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甲、乙、丙、丁代表的行政区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广西、新疆 B.上海、广西、北京、新疆 C.广西、新疆、上海、北京 D.新疆、北京、上海、广西 15.据图,可以判断 (  ) A.甲生活用水比例高与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有关 B.乙地工业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该地高科技工业发达 C.生态用水比例丙小于丁说明丙地区生态用水量小于丁 D.丁地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其他三地与丁地干旱的气候有关 答案 14.A 15.D 解析 北京生活用水比重最大,上海工业用水比重最大,新疆农业用水比重最大。 二、综合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最大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分析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春、夏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据图3信息判断,水资源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解决该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4)根据图3提供的信息,比较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的各流域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 (1)江南丘陵或东南丘陵 春季时受锋面雨带控制且时间长;多山地丘陵,多地形雨。 (2)春旱、夏涝、风沙、土地盐碱化。 (3)黄淮海地区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防治水污染等。(答对4点即可) (4)东北地区比重小,黄淮海地区比重大。东北地区与黄淮海地区相比:人口少;开发历史晚;热量条件不足,限制其开发;林地、草地及未开发的土地多;自然保护区多。(答对5点即可) 解析 (1)根据等值线看出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占全年比重最大,从雨带移动规律来分析其原因。(2)华北地区降水春季少、夏季多。(3)从储水、借水、节水等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4)从自然条件、人口、开发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17.读“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指出影响黄河流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判断黄河兰州—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3)说出圆圈所示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比较该区域东西部生态治理的差异。 (4)关于今后黄河入海泥沙的数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少,二是将会增加。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答案 (1)距海远近;地势起伏;夏季风(盛行风向)。 (2)逐渐减少。 原因: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河水下渗严重;支流汇入少;流经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3)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东部: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西部: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防治土地荒漠化。 (4)观点一:趋于减少。理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水土流失减少;中上游水利工程以及流域内用水增加,使下游河段含沙量降低,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观点二:将会增加。理由:对黄河水量实行全流域管理与调度,下游不再断流;每年的调水调沙将黄河泥沙大量送入河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