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中国区域地理  一、北方地区  1.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c黄土高原,图中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 2.气候: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从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3.农业: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4.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图中d鞍山铁矿,e大同煤矿,f胜利油田,g大庆油田。 5.工业: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城市工业g石油工业、h机械制造工业。 6.交通:经过济南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沪线,经过石家庄的南北铁路干线是京广线。 7.城市:图中的h长春,i太原。 二、南方地区  1.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分布,图中a南岭(山脉),b武夷山(山脉)。 2.气候: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农业: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4.资源: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丰富。图中e平果铝矿,f铜仁汞矿,g攀枝花铁矿。 5.工业:沪宁杭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6.交通:从上海到昆明的铁路干线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昆明至南宁的铁路干线为南昆线。 7.城市:图中的c武汉,d成都。 三、西北地区  1.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图中的a内蒙古高原,b天山(山脉),c塔里木盆地。 2.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从东向西自然景观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农业: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业;该地区为我国主要牧区,内蒙古主要为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为山地牧场。 4.资源:本区具有全国意义的资源有煤炭、石油、稀土等。 5.城市:e乌鲁木齐、d呼和浩特。 6.交通: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兰新铁路经过本区。 四、青藏地区  1.地形: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图中a祁连山脉,b巴颜喀拉山脉,c唐古拉山脉。 2.河流:图中的d长江,e黄河,f澜沧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3.农业:青海、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 4.交通:西宁至拉萨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5.城市:g拉萨,h格尔木,i西宁。    考点一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1.(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1)A (2)C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考向立意】 该题组意在考查区域定位及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思维过程】 读图获取信息判断区域位置→推断区域气候特征及差异→结合所学判断选项正误。 【误区警示】 一是不能根据经纬度及特征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二是不能结合所学原理对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比较分析。 【预测展望】 以热点切入,依托区域图,考查北方地区或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通过题目内涵隐性反映折射热点内容。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三大自然区的东部季风区,由于纬度差异,形成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地区 特征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 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最冷月差异明显,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差异明显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云贵高原冬夏温差小  河流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航运价值大  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 有色金属、水能、森林  农业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盛产春小麦、玉米、甜菜,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盛产冬小麦、棉花、花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夏种水稻,冬种油菜和冬小麦;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籽;淡水渔业发达  工业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  生态问题 华北平原的旱涝、风沙和盐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流失和湿地保护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改良红壤    1.我国山西省有一种民居,其建筑风格为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当地人称之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我国南方各地尤其是城市近年来把平顶多层住宅楼改造成斜坡顶,当地人称之为“戴帽子”。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山西的屋顶内侧呈单面漏斗状建筑风格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较干旱,降水少 B.地处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均匀 C.地处高气压控制区,水资源缺乏 D.亚洲高压距离近,冬季风强烈,温度低 (2)南方各地对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戴帽子”改造工程的目的是使住宅 (  ) A.防漏、美观、隔热节能 B.保暖、采光、防潮防沙 C.通风、美观、便于绿化 D.防漏、通风、增加空间 答案 (1)A (2)A 解析 (1)山西省因气候较干旱,降水量较小,屋顶的排水性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呈单面漏斗状。(2)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夏季温度较高,平顶房房顶易积水,容易 造成渗漏,改成斜坡,有利于排水,也有利于夏季的隔热。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答案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地周围山麓地带。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地周围山麓地带分布。 解析 由经纬度位置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但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较好,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乙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沿岸和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山麓绿洲地带。 【考向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分析与区域差异比较,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思维过程】 读图判断区域位置→调用农业区位原理→逆向推理区域农业形成的自然条件。 【误区警示】 一是误以为“水源是西藏河谷农业形成的主导因素;二是区域农业形成条件的分析表述混乱,条理性差。 【预测展望】 选取地形区域,以某一地理要素为主线,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比较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青藏高原地区  地形区 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新疆三山夹两盆;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柴达木盆地  自然景观 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胡杨林、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高寒气候,干湿季节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农业 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最大的长绒棉基地(新疆),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绿洲、宁夏、河套)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生态保护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垦耕造成湿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的气候特征对河流、植被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图:  3.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高寒是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由于地势高,导致气温低,应该学会正确运用下列分析方法,举一反三,并会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下图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省区的位置特征。 (2)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的分布状况。 (3)图中甲地降水多于乙地,分析其形成原因。 (4)概括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北温带);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部。 (2)自北向南山脉、盆地相间分布,山脉大体呈东西走向。 (3)因为甲地受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乙地地形闭塞,降水少。 (4)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形成汛期;流量小;结冰期长,冬季断流;含沙量大。 解析 (1)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等角度描述新疆的位置特征。(2)从地形类型的组合和延伸方向两方面描述地形分布特征。(3)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入手,根据甲、乙位置的不同分析降水差异的成因。(4)从水源补给、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期等方面概括水文特征,要紧紧扣住“干旱”的区域特征进行推理判断。  结构图的判读  结构图是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常采用将几何图形按比例分割的手段制作而成。 (1)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以全部面 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以各个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表示该部分占地理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表示 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如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分布百 分比图。 (2)饼状图:饼状结构图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所反映的两 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 变化和比例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某市工业 结构图,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是300亿元,又表示了各工业部 门所占的比重。 (3)判读步骤:①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②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③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④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 常见结构图有柱状图、线状图、扇状图、饼状图、矩状图等。柱状和矩状图是在扇形图和饼状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往往强调不同时段和不同地理事物的对比关系,可形象鲜明地揭示比较内容的对比关系。  1.归纳概括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2.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纵向上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 3.揭示问题做出科学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读“山西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回答(1)~(2)题。  (1)该省产业结构变化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略有回升 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2)该省工业主导产业是 (  ) A.机械制造 B.有色冶金 C.能源工业 D.轻纺工业 答案 (1)C (2)C 解析 (1)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第一产业。(2)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主导工业是能源工业。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 A.劳动力 B.资金 C.技术 D.能源 2.相对松嫩平原,该区域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 (  ) A.降水 B.热量 C.人均耕地面积 D.河流、湖泊 答案 1.D 2.C 解析 长三角地区常规能源短缺,人均耕地少。 图甲为“台湾地形概况”,图乙为“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乙中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表示高雄的一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台北、高雄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高雄纬度比台北低,最热月气温比台北高 ②台北气温年较差比高雄大 ③高雄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④受偏北风影响,冬季台北的降水量较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A 解析 高雄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更高;降水集中在夏季。台北纬度较高,最热月气温低,冬季受经过海洋的偏北风影响,降水较多。 读区域图,回答5~6题。  5.西藏地区 (  ) A.河湖稀少 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因是河谷地带(  ) A.热量更充足 B.降水量更大 C.光照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 答案 5.C 6.A 解析 结合图例从图中可看出西藏地区河湖较多;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根据河流流向可看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原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可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 (  ) A.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 B.湖泊面积最小时出现在夏秋 C.天然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 D.外力作用有流水侵蚀、沉积 8.图中 (  ) A.M~N段铁路建设中工程难度最小 B.E~F段铁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C.G~H段铁路连接江西的省会城市 D.图示铁路选线仅受自然条件影响 答案 7.D 8.B 解析 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湖泊面积最小,天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E~F段铁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且跨越江河数量少,铁路建设工程难度最小;读图可知,M~N段铁路连接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铁路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10.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其主要原因是 (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答案 9.D 10.D 解析 塔里木盆地聚落多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水资源数量制约人口规模的多少。与古城遗迹相比,现代城镇多向河流上游迁移,其主要原因是下游地区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加剧、绿洲萎缩。 读“我国某省区各气候带面积比重统计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省区 (  ) A.纬度较高,南北跨纬度较大 B.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以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D.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 12.该省区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  ) A.棉花、瓜果、蔬菜生产 B.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 C.乳品、肉羊饲养、甜菜制糖 D.天然橡胶、葡萄、马铃薯 答案 11.B 12.B 解析 第11题,该省区气候带复杂,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由此可以推断:所处位置 纬度较低,跨纬度较广,且地势起伏较大,与之相符的为云南省。图示信息无法推 断: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征。第12题,根据热带、亚热带气候和山地、 高原为主的地形分析其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类型。A项中棉花为暖温带作物,C项 中甜菜、肉羊饲养,D项中葡萄、马铃薯不适应云南的自然条件。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 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13~15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 矿用地 沼泽地 和滩地 其他  1954 15.91% 38.18% 9.13% 0.43% 32.74% 3.61%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3.该地形区是 (  ) A.太湖平原 B.山东丘陵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14.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 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水平较低 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答案 13.C 14.A 15.A 解析 第13题,根据该地的1月、7月均温及土地利用特点可以判断该地为三江平原。第14题,三江平原位于三条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冻土层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第15题,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适于耕作;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外来人口迁入。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图”,图中虚线为不同时期种植业分布北界。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图中①、②两地地形特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简述图示区域种植业分布的变化及其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与成都平原相比,图中③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4)长期以来,M省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试根据该省资源状况列举其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 答案 (1)相同点:高原为主(①为内蒙古高原或鄂尔多斯高原,②为黄土高原)。不同点:①地势平坦,沙漠广布;②黄土覆盖,沟谷发育。 (2)种植业向西北(北)扩展。 影响:使该区域森林、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3)优势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冬季气温低;土壤盐碱化和风沙危害严重(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冶金工业(钢铁或炼铝工业),(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电力工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