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考点搜索】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教材分析】
在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域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本课介绍其内部的自然地区在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的显著性。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图1.3 “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由于所跨纬度比较大,气温差异最为明显,在北方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也比较明显。其中热量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地区又分为华中区、华南区。
【学习策略】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内部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核心特征。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中各自然地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1.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同一性 差异性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即四个地区的主要特征)[来源: ]
表1-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来源: ]
自然地区
地表景观
农业生产[来源: ][来源: ]
地貌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概况
主要粮食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作物熟制
北方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界
南方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分界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内部差异的形成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的东西差异
表1-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
自然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分界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自然条件
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农业生产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海陆分布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地区差异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
注意: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性差异因素外,在高大山地也存在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垂直分异。
[经典例题2](2002年上海卷)读图1-8,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 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 (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 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 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了自然带垂直分布的规律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判断能力。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即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规律,天山植被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变化充分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据图中所标注的积雪冰川的高度,不难得出南坡的垂直自然带高度较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因而本区农业的特色是绿洲(灌溉)农业。
答案:(1)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2)A (3)B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1.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表1-6:
地域分异
表现
成因
垂直分异
水平分异
2.青藏高寒区人类活动的垂直分异
表1-7:
地带
农业类型
成因
河谷地带
高山地带
[经典例题3](2002年广东卷)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图1-9),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源头 三年跨年度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9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断流。1995年5月,鄂陵湖出口流量仅0.001立方米/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1)简述引起该现象的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 。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黄河源区断流原因与改变措施。解答(1)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资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第(2)题的答案源于第(1)题,造成黄河源头断流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獗(任答一项即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盲目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滥捕滥猎。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内的三江平原有“北大荒”之称,如今“北大荒”已被人们称为“北大仓”。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处中温带湿润地区
B.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而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C.土壤因富含矿物质而形成肥沃的黑土
D.夏季高温且雨热同期,利于冬小麦、玉米种植
2、目前,三江平原还有大片沼泽荒地,但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已加入WTO,可以从国际市场大量廉价进口粮食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开展多种经营,发展菱藕等水生植物生产
D.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今后转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3、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 )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
5、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水源条件制约的是 ( )
A.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B.东北平原的大豆生产
C.东南亚的稻米生产 D.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
6、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措施有 ( )
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C.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及相关的加工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7、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亚麻——棉花——桑蚕丝——剑麻
D.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二年三熟——一年三熟
二、综合题
8、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 P=0. 075 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焦耳/(厘米.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Q(10)
T
W
S
拉萨
8.5
0.38
0.5
0.6
酒泉
6.3
0.42
0.1
0.8
沈阳
5.1
0.40
0.9
0.8
武汉
4.9
0.63
1.0
0.8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横线上)
A.1101.6千克 B.11016千克 C.31016千克 D.110160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1、A 2、B 3、A 4、B 5、A 6、CD 7、AC 8、(1)B (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 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 W小(降水少、较干燥) 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 (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 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 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 (4)发展灌溉农业;进行生态建设,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发展节水农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