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考点搜索】
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分析】[来源: ]
本节在前一课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课文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即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知识纲要
[来源:]
[来源: ]
◆重要图释
图3.6 “南小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
该图以南小沟为例介绍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方法,图中可以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上梯田环绕;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有沟边埂,起固沟的作用。
【学习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能力。
2、讨论法:讨论时要注意与历史知识的综合。例如把历史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易及历史战争等知识运用到讨论中,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原因。[来源: ]
【教学内容】
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
1、自然因素
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常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
历史上黄土高原绿树葱茏,今天却是荒山秃林,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轮荒耕作制度,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结果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
③开矿:采矿能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
根据科学工作者对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90.4%,这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1、保持水土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想结合。
2、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压缩牲畜的数量。
④做好矿区的复垦工作。
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表3—1: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措施
功能
工程措施[来源:][来源: ][来源: ]
打坝建库
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来源: ][来源:]
平整土地
修建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
植树(乔木、灌木)种草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技术措施
深耕改土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经典例题1](2001年全国卷)图3-5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 、 、 、 。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解析: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弱。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分布面积广大且黄土质地疏松,植被覆盖差,夏季(7、8月)锋面雨到达黄土高原,多暴雨。
答案:(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排名不分先后,答简称同样得分) (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 )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 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2、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小流域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以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D.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只能采用农业技术措施
3、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有 ( )
①营造宫殿,毁林开荒 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 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 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 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 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①③ D. ②④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土流失不可治理 B.人为因素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C.植树种草是做好水土保持的基本前提 D.开矿会加剧水土流失,故应少开矿
5、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是 ( )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B.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C.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D.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 )
A.植树造林 B.平整土地 C.修建水库 D.深耕改土
二、综合题
7、图3-6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7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1、D 2、C 3、C 4、B 5、AD 6、BC 7、(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