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知识拓展】
山西省简介
山西因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以西,吕梁山和黄河以东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山西省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河南省北部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中南部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北部大部分海拔在1 000米至2 000米之间;南部大部分海拔仅为500米至900米。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 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东南驰王屋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和流经山西与河南两省的沁河水系。境内大小河流有1 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河长在150千米以上的有240条,流域面积大于4 000平方千米、河长在120千米以上的有汾河、沁河、丹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千米。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千米。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3~14 ℃,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长治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 ℃;临汾、运城、晋城泽州盆地年均温达12~14 ℃;冬季全省气温均在0 ℃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气温介于21~26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6~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山西省的民俗风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形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方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方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双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1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方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双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方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方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舅母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两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方家。到男方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
山西省的交通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聚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有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神黄等重要干线经过,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省公路共完成投资130.7亿元。至200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63 122千米,全省94.4%的乡镇通了油路,96.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61.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
2009年,山西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63亿元,晋(城)焦郑、长(治)邯等连接河南省中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群的高速公路贯通。
山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省现存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 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千米,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千米处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包括官方和民间的,现在可以开放的只有45个,重点参观的是前20个。它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千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