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知识拓展】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1.东部地带。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地貌:东部地带基本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地势低平,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②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2)经济因素。
产业结构相对优越,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
(3)社会因素。
①民族心理:人们的思想观念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②历史基础: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着地域差异。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20世纪30年代后,一度出现向西推移的趋势;至新中国成立前,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江三角洲、辽宁、天津、青岛、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
③开放政策: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直至开放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沿边省区的行政中心城市后,我国才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东部地带依靠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2.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地貌: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多属于干旱区和高寒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海拔较高,对农业的发展不利。②地理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
(2)经济因素。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
(3)社会因素。
①民族心理: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守旧,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差。②历史基础:资金缺乏,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速度最慢。③开放政策:地处内陆,开放政策相对较晚,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小。
三大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1.东部地带。
地位:基础设施建设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
特征和优势:主要的农业基地;最主要的工业区;交通便利,海运独具优势;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科技文化水平较高;城市密集。
主要问题:能源、资源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密集的城镇出现环境污染;大江大河下游出现洪涝灾害。
发展方向: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发展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革,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2.中部地带。
地位:位于我国腹地,担负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特征和优势: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林业、牧业较发达,是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河运为主,边境贸易有优势。
主要问题:铁路运力不足;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长城沿线风沙问题严重。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成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建成商品粮和农林渔业生产基地;加强东西向交通运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3.西部地带。
地位:三大地带中发展较落后的地带。
特征和优势:沿边省区较多,有70%的陆上国界,与多个国家接壤,沿边经济贸易有较大优势,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主要问题:除四川盆地、兰州、关中、乌鲁木齐等地外,工农业基础较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交通运输建设困难。
发展方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发展绿洲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建设全国动力基地;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
综上所述,影响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产业结构、民族心理、历史基础、开放政策等都是对自然因素的侧面反映。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
一、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1.我国三大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西起昆仑山,经祁连山向东南到横断山东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地形区分界线: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分界线:大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太行山;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线:巫山;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分界线:横断山;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分界线:天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分界线:昆仑山;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分界线:秦岭;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分界线:祁连山;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分界线:大巴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古长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淮河;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分界线:雪峰山。
3.气候分界线: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东部;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二、人文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农业活动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体接近4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区与旱作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农耕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主要是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主要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长城。
3.行政区分界线:湖北省与重庆市的分界线:巫山;福建省与江西省的分界线:武夷山;广东省与湖南省的分界线:南岭;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分界线:昆仑山;甘肃省与青海省的分界线:祁连山;四川省与陕西省的分界线:大巴山;河北省与山西省的分界线:太行山。
三、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黄土高原的南界,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农业水田与旱地、水稻与小麦的分界线;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4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分界线。
3.长城: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