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
古代旅游: 个体需求,前产业化阶段。少数人、无组织、短距离、事务性。
⑴阶段 近代旅游:群体需求,初级产业化阶段。英国开始,高消费,普及程度、活动范围、规模有限。
现代旅游:大众需求,高度产业化阶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⑵现代旅游发展原因: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旅游欲望增强,交通改善, 世界各地"距离缩短"
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发达国家出游率:50%。
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娱乐、消遣性(占75%),既是现代旅游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旅游活动的作用。
①满足人类需求:①休养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脑力——补偿性消费;②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性消费;③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娱乐性消费。
②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扩大交流:科技切磋、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等。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Ⅰ.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本质属性分)
⑵人文景观: 建筑景观:如,苏州园林、建筑。
文化艺术景观:如,碑刻、佛像、字画。
风土民情景观:如,少数民族风情。
Ⅱ.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有自然事物、自然现象、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多样。
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包括文物古迹、现代人工建设和创造。
长存性:多数与地球、人类社会同始终,旅游资源的使用是无消耗性。
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有形象美、有色彩美、有动态美、听觉美,其中有形象美是核心。
②科学价值: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
③历史文化价值:金字塔、凯旋门、缅甸大金塔、希腊巴台龙神庙、巴比伦空中花园、文物。
④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重要产业。
中国的旅游资源。
1.自然景观:⑴地质地貌:云南路南石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准噶尔雅丹地貌、长江三峡峡谷风光、桂林山水、庐山、泰山(断块山)、黄山、天柱山的花岗岩地貌、武陵源群峰(石英砂岩上发育的峰林)、黑龙江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海南"天涯海角"。⑵气象气候:蓬莱海市蜃楼、云雾、云海、峨眉山佛光、日出日落等。⑶水文地理:海、河、湖、溪、瀑、泉等,台湾日月潭、杭州西湖。⑷生物景观:黄山迎客松、珍奇动物、古树等。
2.人文景观:
⑴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布达拉宫、赵州桥(河北,建于隋代)
⑵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⑶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3.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
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4.中国五岳:东岳泰山(鲁)、西岳华山(陕)、北岳恒山(晋)、南岳衡山(湘)、中岳嵩山(豫)。
5.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6.中国三大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
7.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
8.中国四大名秀:苏绣、湘秀、蜀锦、杭州织锦
9.我国古代七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南京、杭州
10.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灵渠(桂,沟通珠江、长江水系)、万里长城(嘉峪关---山海关)、京杭运河、都江堰(四川,岷江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11.我国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有十个自然保护区:
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龙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近年又有5个加入:浙江天目山、贵州茂兰、四川九寨沟、黑龙江丰林、浙江南麂列岛。
12.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共33处,世界第三)① 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八达岭、山海关三处) /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 敦煌莫高窟 / 秦陵兵马俑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 曲阜孔庙一孔林一孔府 / 布达拉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 平遥古城(山西) / 苏州园林/ 丽江古城(云南) / 颐和园/ 天坛/ 大足石刻(重庆) / 龙门石窟/ 青城山和都江堰/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和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 安徽古村落:西递和宏村/ 云冈石窟/。 ②自然遗产:九寨沟/ 黄龙(四川) / 武陵源(湖南) / “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在云南)/ 。 ③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 黄山/ 峨眉山一乐山大佛/ 武夷山/。 ④文化景观遗产:庐山。/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吉林集安、辽宁桓仁
2004.7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
2005.7
文化遗产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
2006.7
自然遗产
安阳商代遗址又名殷墟
河南省安阳市
2006.7.13
文化遗产
⑤近年新加入的
世界遗产:
13.中国8处首批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单:
安徽黄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江西庐山(断块山体,江南古老地层剖面,第四纪冰川遗迹)、河南云台山(丹崖赤壁,悬崖瀑布,水利工程,岩溶)、云南石林(碳酸盐岩溶峰丛地貌,溶洞)、广东丹霞(丹霞地貌命名地)、湖南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柱、峰、塔锥上植物奇秀,附近有溶洞和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岩地貌景观、温泉)和河南嵩山(完整的华北地台地层剖面,三个前寒武纪的角度不整合)。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Ⅰ.选择观赏位置-----抓住“距离、角度、仰俯”三种变化。
①千峰万壑------观赏方法:远眺,如武陵源群峰。
②地貌的酷似造型一一观赏方法:在特定的观赏点观赏。如云南路南石林阿诗玛。
③一线天、峡谷、洞一一观赏方法:置身其中近观。如三峡,科罗拉多大峡谷。
④瀑布景观一一观赏方法:适当距离仰观。如望庐山瀑布。
⑤江河湖海一一观赏方法: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览、远望。如洞庭湖与岳阳楼。
⑥湖沼池塘——观赏方法:低临水面欣赏。如荷塘月色。
⑦山水组合景观一一观赏方法:乘船、伐观两岸风景。如桂林山水。
Ⅱ.把握观赏时机:
①把握季节: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变长,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观赏(∵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多变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②把握天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观赏最佳,能观赏到云海,日出日落。如:泰山观日出。
③把握特定时间:特定时间出现的景观要确切把握观赏时机,如农历八月十八观钱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观候鸟,还有海市蜃楼、佛光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出现。
Ⅲ.抓住景观特点:
·了解中国名山特点:
雄(泰山)、奇(黄山)、险(华山)、秀(峨眉)、幽(四川青城山)
·了解中国园林景观的特点:
⑴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
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⑵层次: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
① 障景法:避免整个园景一览无余,如:大观园,假山为障,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
② 隔景法:用墙、廊、树篱、殿堂,丰富景观层次,有实隔、虚隔两种。
⑶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
⑷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如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
Ⅳ.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
⑴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
其设计基本思路是因势、得体,与自然相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例如:山西五台山寺庙建在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云南大理三塔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山脊线或山麓湖边修建宝塔;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渲染自然景观。
⑵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要再现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例如:
北方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与宽阔整齐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江南园林:规模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⑶风俗民情:
一方山水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并因此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Ⅴ.以情观景:感悟自然的美
⑴综合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
⑵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⑶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⑷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悦形、怡情、精神升华、锻炼意志、高尚品质、净化心灵,理解天人和谐。
Ⅵ.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做好准备工作,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欣赏过程中注意节律安排,保持饱满情绪。风景区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结束等景区。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术、乱挖草皮等。
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修建旅游设施、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
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使文物受到损。
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⑴游览价值:
首先体现在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应构成景观群。
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雷同则游览价值大降。
⑵市场距离:
——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原因:①经济发达地区有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
规律: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⑶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交通位置优越——开发价值大;交通闭塞——游客少;可开发的旅游区——应改善交通状况。
⑷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⑸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环境承载量可从容人量去度量。[容人量指满足心理要求的基础上,单位面积内容拉的游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案例]:庐山与黄山比较:庐山环境承载量较大,黄山较小。
·旅游资源的保护:
实行立法、加强法制;划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治旅游区污染。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