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图教学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小结 通过本学期教学实践,本人以为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需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人们一开始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经历,才慢慢地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就犹如瞎子摸象,产生错误的认识。地图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载体,把地图上标明的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困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大,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另外,对于地图的比例尺问题学生也不好把握。学生对大小较熟悉,对地图却看不习惯。地图是严格按照一定比例绘制的,不同于日常绘画。再者,学生的绘画都是对现实世界具体事物的描述。地图是对客观地理事物的描述,其描述方法与绘画不同,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模式相差很大。例如城市用圆圈表示,山脉河流用一些符号文字表示。还有,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是立体的,立体图与原有事物形象相似程度高,易引起形象感觉。地图虽然也表现立体事物,但与实物差别较大,不易认知。地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地理课才能学好。学好地图的过程也就是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 2、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高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江苏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香港刚回归不久,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香港的位置,京九铁路刚通车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京九铁路的位置,以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3、课堂运用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不应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地图是平面的,展示地表平面信息较容易,也易于阅读。对于地表的立体事物展示较困难,也较复杂,如山地、高原等地形,山高、海深的程度,除了运用符号文字外还要用色彩色调来表述。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不能不加以注意。如读地形图时可以先提问分层设色地图是如何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的,山地、高原、平原地形特点及平原、高原、山地在图中对应什么颜色。然后提出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什么?最大的平原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一一找出。地理知识很多是和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到一座山,一条河就应在脑海里浮现一张相关的地图。如讲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时,先提问山系是由哪些山脉组成的,分布在哪几个大洲?同学们踊跃回答:北段是落基山脉位于北美洲,南段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再读地图便一目了然。也避免了山系、山脉的混淆。 4、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地理教学对地图要求很高,地理课堂挂图要求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符号醒目,颜色鲜明。要注意收集、复制各种有用的地图,还要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地图册,把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相结合。必要时可当堂绘制板图、简图加以说明。简单明了的板图板画,是对课堂挂图的有利补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