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与考试主要内容】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用时】4课时
【重难点辅导】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行政区划
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邻国: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云贵川藏福吉安,
新建琼渝港澳归、京津蒙新陕台湾。
三、地形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的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为
1000米~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
在500米以下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2/3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 昆化山-秦岭
南岭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
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世界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
四川盆地 松嫩平原
东北平原 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三大平原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位置
地形特征
东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
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①我国第一大乎原,沃野千里;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大部分地势低平
华北平原(包括海河平原和黄淮平原两部分)
西起太行山,东到海滨,北依燕山,南抵淮河附近,跨冀、鲁、豫等省和
京、津两市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②海拔多在
500米以下,地面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
北接华北平原,跨鄂、湘、赣、皖、苏、浙六省和上海市。
地势更低平,河湖密布,水乡景观
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位 置
地 形 特 征
青藏
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之间。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全部和四川省西部
①地势高。高原乎均海拔超过4000米,雪山
连绵,冰川广布;②面积大。高原面积约占全
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③高原面起伏和缓
内蒙古高
原
位于我国北部,西起甘肃省边境和祁连山麓,东到大兴安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宁夏、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
①地面广阔坦荡,视野开阔;②我国第二大高
原。
黄土
高原
北起长城,南到秦岭,西起祁连山脉的东端,东到太行山脉,包括山西全省和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一部分
①高原上覆盖的黄土分布,厚度大;②地势高
低起伏不平,无数沟壑把高原面割裂得支离破
碎
云贵
高原
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
和贵州省大部
①地势崎岖不平。山地被河水切割成许多峡
谷,高原面不完整;②小盆地多,山岭间散布着许多小盆地,是主要的农耕区;③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暗河等
四、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分布和特点比较
温度带
划分
分布
植被景观
农业生产特色
热 带
积温,8000℃,全年都是无霜期和生长期
台、粤、滇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常绿阔叶林
热带作物有橡胶、椰子等
亚热带
积温45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O℃以上。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
常绿阔叶林
水田耕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积温3400-45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O℃以下
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包括山东全省和陕、晋、冀、豫等省的大部分
落叶阔叶林
农业为旱作,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积温1600-3400℃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绝大部分
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混交林
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水稻等,牧区范围大
寒温带
积温<1600℃,生长期和无霜期短
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的北部
针叶林
林业为主
青藏
高原区
大部分地区积温在2000℃以下
青藏高原
以高寒草原为主
牧业为主
五、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分布和特点比较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分布地区
植被景观
农业特色
湿润地区
800毫米以上
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水田耕作业为主
半湿润地区
400—800毫米之间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森林草原
以旱作为主
半干旱地区
200-400毫米之间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
草原
牧区与半农半牧区
干旱地区
200毫米以下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绿洲
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
有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六、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上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七、南北气温大约相差50℃
气候概况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在秦
岭-淮河一线
原因:纬度位置及冬季风
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的影响
七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温度带:五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集中夏秋季节
降水年际变化: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2.降水和干湿地区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四类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P>800mm)
半湿润地区(P>400mm)
半干旱地区P<400mm
干旱地区P<200mm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3.气候特征 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4.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频繁
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末夏初(6月中旬-7月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八、河流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辽河、海河、
淮河、长江、珠江
外流河和外流区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河流概况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大河的水文特征有很大的差别
内流河和内流区:塔里木河为最大,内流区占1/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九、我国的区域差异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
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土层薄,发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
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
影响
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地区
分界(活动积温)
地形
温度带
景观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3200
4500
7500
山环水绕
平原广布
寒温带
中温带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肥沃黑土
春小麦、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黄土广布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贫瘠红壤
水稻、油菜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热带
季雨林
砖红壤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地区
分界
地形
气候带
河流
景观
农业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东部)
贺兰山,相当于200mm年等降水量线
宽阔平坦的高原
温带半干旱区
多内流河
旱生草原
旱作农业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西部)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温带、暖温带干旱区
多季节性河流
荒漠草原
绿洲农业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表现
原因
水平分异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垂直分异
随海拔升高自然景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西北与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比较
地区
主要地形区
气候类型
植被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能源
主要牲畜
畜牧业基地
农业区
西北
地区
内蒙古高原,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东向西由草原到荒漠
小麦
煤、石油
牛、马、羊、骆驼
内蒙古、新、甘、宁广大草原
黄河沿岸
平原及绿
洲地区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独特的高原气候
高寒草场
资源丰富
青稞、小麦、豌豆
太阳能、
地热能
牦牛、藏绵
羊、藏山羊
青藏高原
河谷地带(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地带
范围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9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省级行政区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最西端(73°E) 最东端(135°E) 最南端(4°N) 最北端(53°N)
【重要城市】
【地形区】
【山脉】
【河源与河口】
【湖泊】
【近海、海峡、海湾】
读图:
①a、b、c、d、四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是C地区,
②a、b两区的天然分界线
是秦岭—淮河线,
③d区的城市集中分布在
黄河沿岸平原、沙漠周围
的绿洲上,以及铁路沿线
的工矿区,
c区的城市多分布在
河谷两岸,居住的少数
民族是藏族,
将下列代表地形区的
字母填在图上:A.大
兴安岭,B.塔里木盆地,
C.雅鲁藏布江,D.海南岛
E.藏北高原,
属于我国天然林业生产基地的是A;属于天然橡胶、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是D;长绒棉生产基地B;E地区地势波状起伏,草原、荒漠广布。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西北地区的4个灌溉农业区是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麓绿洲。
【典型例题】
读图填图训练(一)
中 国 政 区 图
训练一:在上图填注我国的四大海域、三大半岛和四大岛屿以及钓鱼岛、黄岩岛。
训练二:用斜线勾绘出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省市自治区的范围。
训练三:分别指出A、B、C、D省区的资源优势。
训练四:填写图中代码所在省级行政区单位的全称、简称和省会城市名称。
编号
全 称
简称
省 会
编号
全 称
简称
省 会
1
9
2
10
3
11
4
12
5
13
6
14
7
15
8
16
读图填图训练(二)
中 国 地 形
训练一:根据图中的数码代表的山脉,填写其名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训练二: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注出以下地形区:
甲:东北平原 乙:华北平原 丙:黄土高原 丁:内蒙古高原 戊:青藏高原
己:云贵高原 庚:四川盆地 辛:准噶尔盆地 壬:塔里木盆地 癸:柴达木盆地
读下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建设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读图填图训练(三)(1)下面的一些词语中涉及到一些地名,你知道指的是哪些省区吗?写出它们的名称,并用序号在图中标出它们的位置: (10分)
晋冀鲁豫游击区 晋 ( ) 省 黔驴技穷 黔 ( ) 省
冀 ( ) 省 皖南事变 皖 ( ) 省
鲁 ( ) 省 闽粤赣边区 闽 ( ) 省
豫( )省 粤 ( ) 省
巴山蜀水 蜀 ( ) 省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1)图内四个省中临海的有 ,临 海;纬度最高的是 。
(2)几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 、 。(写省名)
14.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别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读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示意图,填下表(写地形区名称)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
东侧
西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下面表格是我国主要铁矿产地和大型钢铁企业分布的情况,请把邻近铁矿的钢铁企业名称填到空格内。
省区
辽宁
河北
湖北
四川
内蒙古
安徽
重要铁矿
鞍山
本溪
迁安
大冶
攀枝花
白云鄂博
马鞍山
邻近的
钢铁企业
鞍钢
首(都)钢
武(汉)钢
马钢
上(海)钢
【巩固与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世界时区的划分,我国分属于:
A.东五区至西九区 B.东五区至东九区
C.东一区至东九区 D.东西区至东十区
2.我国华南地区的下列沿海省级行政区中,北回归线没有穿过的是:[ ]
A.台湾 B.海南 C.广东D.广西
3.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下列中的:[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4.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序,与其所在的地区图的排序相符的是[ ]
A.滇池、巢湖、天目山、华山 B.滇池、华山、天目山、巢湖
C.巢湖、滇池、华山、天目山 D.巢湖、天目山、华山、滇池
5.下列地区中,泥石流的分布较为广泛的是:[ ]
A.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B.山东、浙江的大部分地区
C.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的地区 D.甘肃西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
6.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 ]
A.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 B.青藏高原地区
C.内蒙古高原北部地区 D.新疆的天山山脉以北地区
7.徐州煤炭运往上海,从减少运费考虑,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
8.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受寒潮影响较小的是:[ ]
A.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
B.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台湾
C.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
D.宁夏、新疆、河南、浙江、湖北
9.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河南省境内的交汇点是:[ ]
A.洛阳 B.开封 C.郑州 D.商丘
10.塔中油田、小浪底水利枢纽、黄驿港、三峡大坝所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A.青海、河南、重庆、天津 B.新疆、河南、河北、湖北
C.新疆、山西、山东、湖北 D.甘肃、陕西、四川、云南
1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A.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的界线 B.棉花生产区与非生产区的界线
C.农区与牧区的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12.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
A.青海 B.四川 C.陕西 D.甘肃
13.与江西省相邻的省(区)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是[ ]
A.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
B.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C.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
D.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
14.下列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我国中部地带的是:[ ]
A.宁夏、陕西、重庆、贵州 B.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
C.辽宁、河北、广东、广西 D.甘肃、青海、四川、海南
15.我国要振兴的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 ]
A.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B.采矿、钢铁、有色冶金、水利工程和远洋航运业
C.铁路交通、邮电通讯、航空航天和旅游服务业
D.轻纺、原料加工、金融、保险和餐饮服务业
某媒体报道:东亚地区沙尘暴的源地主要在中国境内;而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三分之二源于国外。回答16—17题
16.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位于下列哪个国家境内 ( )
A.蒙古 B.阿富汗
C.吉尔吉斯斯坦 D.俄罗斯
17.当沙尘暴发生时,我国南方地区常伴有泥雨发生,其主要原因是( )
A.含沙气流在南方山地迎风坡上升
B.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气团相遇后被抬升
C.南方雨水把气流中沙粒冲刷下来
D.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空气混合,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所致
下表为我国主要大河流域水量平衡值,读表1回答18—20题
流域
流域面积(km2)
降水量(mm)
径流量(mm)
蒸发量(mm)
径流系数(%)
蒸发系数(%)
松花江
557180
525
145
380
27.5
72.4
黄河
752443
492
76
416
15.4
84.6
淮河水系
261504
929
191
738
20.6
79.4
长江
1807119
1055
542
513
51.4
48.6
珠江
452616
1438
772
666
53.7
46.3
雅鲁藏布江
246000
699
474
225
67.8
32.3
18.雅鲁藏布江蒸发系数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大 B.气温低 C.峡谷深 D.光照弱
19.将表中河流按水量平衡值进行分类,下列各组中最为合理的一组是( )
A.长江、珠江 B.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
C.黄河、松花江 D.松花江、雅鲁藏布江
20.表中河流从水量平衡值角度分析,最容易被污染的是 ( )
A、珠江 B.淮河 C.雅鲁藏布江 D.黄河
读图3 ,回答22—24题
21.图3中年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
B.地处山前迎风坡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2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年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23.图中甲地的农业类型 ( )
A.绿洲农业 B.灌溉农业 C.河谷农业 D.畜牧业
读台湾地形图、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4),沿北回归线某要素变化图(图5)及我国部分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6),回答24—26题。
24.图4中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 )
A.洋流、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天气状况
C.地形、信风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台风
25.图5沿北回归线某要素变化图中,反映光照情况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6.图6中台湾海峡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寒流,不易形成降水 B.为风的通道,风力强,不易形成降水
C.处在背风地带,雨影区 D.处在信风带,降水较少
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回答27—28题
29.该河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下渗 ②蒸发 ③降水减少 ④灌溉等引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该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
28.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读图1,回答29—30题。
29. 合理的棉纺织工业布局应位于图中
A. ① B.② C.③ D.④
30. 下列几组省区(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
A. 山东-四川-西藏-江苏 B. 河北-新疆-甘肃-江苏
C. 浙江-辽宁-湖北-北京 D. 安徽-重庆-湖南-河南
二、综合题
3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图2)
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
月份
气候指标
甲
乙
1月
7月
1月
7月
气温
19.4
22.7
降水量(mm)
3.6
90.8
4.3
176.5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2)相关资料表明 ,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32、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
A 渔场 、B 重点开发区、C 重点开发区、D 重点开发区
(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是 。
(3)比较B、C两重点开发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
(4)结合D重点开发区气候、草场和海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及今后开发重点,应在本区建成哪些农业生产基地?
33.读下面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面积最大省(区)是 ,人口最多的省(区)是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2)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
①
②
③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是 。
(4)加快西部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请在乙图中铁路线上分别用“☆”和“△”标出我国能通达大西洋的铁路和最近通车的铁路。
(6)为加快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新疆提出重点发展一“白”一“黑”的战略,其中“白”是 ,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7)针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34、读图“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指出:
甲地应为:________气候,乙地应为:________气候;两地降水的明显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
(2)山脉以东的自然带为________带,以西为________带。
(3)在农业生产方面,山脉以东主要发展________,山脉以西主要发展________(选择填空)。
A.水田种植业 B.旱地种植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4)山脉东西两侧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差异,显示出陆地自然带的______地带性规律。
35.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图丁为我国2003年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邹贺栓院士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减少,我国的旅食生产任务艰巨。从长远和根本上讲,要改变我国粮食增长的方式,开辞我国根食生产的新途径,关健在于农业科技进步。
(l)农业土地生产潜力(百千克/公顷)是由光、热、水、养分四因子共同决定的。我国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
(2)比较图甲中A、B两省全年土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近年来,图甲中C省出现了大批速冻食品生产厂,产品销往全国。试分析在该省发展这类企业的有利条件(至少答出3点)。
(4)试分析图乙中D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由东向西变化大的原因。
(5)就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至少答出4点)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