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存在出现不同德进程,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变的越来越突出。高考关于城市知识的考察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上,改善环境质量是近年考试的热点。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复习时要利用各种资料和图表,联系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动分析测试环境问题的类型,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010年考纲要求,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化及其过程;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知识网络
图5.2.3-1
知识点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污染:
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④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 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典型例题解析[来源: ]
例题1、(07年全国卷Ⅰ)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⑴~⑵题。
图5.2.3-2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较低(且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截至2002年,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9.10%,依据这些国情可确定丁曲线符合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在图示期间(1991——2006年)美国与我国在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及两者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差异,也要依据两国的基本国情来判断,美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且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趋缓,人口总数也比我国少得多(2006年突破3亿)。依据这些知识可知,与美国相比,我国只有城市人口比重较低,而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的增长率、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率都较高。
答案:(1)D (2)C
【变式训练】
1、(07四川卷)下图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⑴~⑵题。
图5.2.3-3
(1)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 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答案:(1)D;(2)C
课后练习
A组
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特大城市迅速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城市化进程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启蒙运动的兴起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工业革命的开展
2、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
A.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B.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C.城市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
D.城镇密度加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3、对世界著名城市带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中纬度地带
B.都位于平原地带
C.都对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起着中枢的作用
D.都是在工矿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表明( )
A.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有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C.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重要渠道
D.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5、欧美发达国家都市人口密度的最高点,常出现在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而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都市人口密度最高点,则常出现在市中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都市常具有下列何种特征:( )
①都市规模较小 ②轻工业较不发达 ③都市人口生育率较高 ④商住混合的情形较普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B组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两大工业区,箭头表示农民工的主要流动方向,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工业中心城市有厦门、广州、深圳等
B.乙地自然条件优越,资源、能源丰富
C.甲地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乙地交通便利,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7、关于21世纪初期民工流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只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
B.甲地经济出现负增长现象
C.乙地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治安好
D.乙地产业对技术要求较低 第6-7题
合理的城市内部结构能够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 )
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永久性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9、欧美发达国家都市人口密度的最高点,常出现在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而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都市人口密度最高点,则常出现在市中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都市常具有下列何种特征( )
①都市规模较小 ②轻工业较不发达 ③都市人口生育率较高 ④商住混合的情形较普遍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北京市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确保2004年底前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据此回答10—12题。
10、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都城传统的特点,其最鲜明的特色是( )
A.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 B.城市的轮廓呈“凸”字形
C.中轴线突出,东西格局对称 D.城内有设计精美的皇家园林
11、“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如CBD(中心商务区、奥运公园、中关村等综合服务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北京市设立“多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交通压力 B.吸引农民进城
C.减少北京市人口 D.控制北京市产业的发展
12、北京市修编《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北京的大城市问题日益显现。北京的大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 ) [来源: .Com]
①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②交通拥堵问题较严重
③住房拥挤 ④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www
13、读城市化进程演化模型图,回答问题:
[来源:]
第13题
(1)城市区位比较优势中的地理条件有 、 等。
(2)图中的“城市病”主要指城市化速度太快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
(3)城市周边地带进入城市化的要素和标志有哪些?
[来源: ]
C组
14、资料一
[来源: ]
第14题
资料二:巴西人口为1.8亿;其中沿海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的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约占总人口的12%。阿根廷人口为3242.2万;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占总人口数均超过10%,
资料三:到二十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最大的集合城市都是在第三世界,大量城市人口的增长——大约占城市总人口的40%——是来自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人口转移。
资料四:上世纪30-60年代是南美洲工业发展迅速的时期。其中巴西最大的商业中心圣保罗集中了全国1/2以上的工业,排在第二位的是里约热内卢;阿根廷全国工业投资的80%左右集中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回答:
(l)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之间存在________(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2)通过以上图表资料分析南美洲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及发展原因。
(3)说说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建议。
答案:1.D 2.B 3.D 4.D 5.D 6.D 7.C 8.C 9.D 10.C
11.A 12.B
13、(1)地形 气候 河流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3)要素:随着大城市扩张需求,促使产业、人口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新区,促进城市化 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14、(l)正相关 (2)南美洲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有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家。这些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发展极度不平衡,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属于畸形发展。上世纪末工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3)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发展交通和加强郊区卫星城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加强环境保护。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