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分类建模大全
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自
然
气候
①暴雨集中,对地面的冲刷力强;
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③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压力大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合理耕牧,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有序开矿,实行土地复垦绿化;采取工程措施护坡、保土,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地形
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流水侵蚀力强;
植被
③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
土壤
④土质疏松或土层薄,易被侵蚀;
人
为
⑤过垦、过牧、过樵;⑥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2、土地荒漠化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自
然
气候
①降水稀少、日照强、大风日数多;
①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现象加剧;
退耕还林、还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合理耕牧科学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监控力度。
地形
②地势较为平坦
植被
③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土壤
④土质疏松,抗侵蚀力弱;
人
为
⑤过垦、过牧、过樵;⑥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制度,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3、区域(或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应对措施
资源性缺水
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季节分配不均);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量大
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
③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督,提高污水处理技术,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
工程性缺水
①水利设施不完善,季节调控能力差;
②基础设施差,供水能力不足
污染性缺水
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质恶化
浪费性缺水
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浪费严重
4、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
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降水少
气候
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植树种草,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
生态
生态破坏,气候恶化
蒸发旺
气候
纬度低,气温高;或晴日多,日照强
地形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
生物
植物的蒸腾作用强
用水多
规模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
浪费
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5、洪涝灾害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防御措施
洪水
来源
气候气象
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或分洪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流域特征
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
泄洪
能力
河床特点
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河床抬升
湖泊作用
湖泊淤塞,面积缩小,调蓄功能下降
人为措施
水利工程设施和预警系统不完善
6、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
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降水少
气候
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植树种草,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
生态
生态破坏,气候恶化
蒸发旺
气候
纬度低,气温高;或晴日多,日照强
地形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
生物
植物的蒸腾作用强
用水多
规模
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
浪费
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7、江河咸潮成因分析模式:
形成原因
应对措施
潮汐
潮势
海平面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调控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提高河流水位,以淡压盐;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
④加强河床作业管理,严格控制采沙的地段和采沙量。
引潮力
初一、十五日月引潮力大
风向及风势
盛行海风,助长了潮势
海域的轮廓
海湾陆地轮廓,外大内小,潮势叠加
河流
水位
降水状况
持续干旱,降水偏少
沿岸用水量
河流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河床作业
无序采沙等导致河床下降
水利工程
大型水利工程拦截水源使入海径流量减少
8、河流航运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自然
条件
地势落差
地势落差大,则航运不便
径流流量
径流量大,水位深,则通航能力强
气候冰期
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
条件
经济水平
河流途径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过影响河流航运的货源和客源流量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
人口城市
水运网络
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航运的价值
9、农业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市场: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通过供求关系调节生产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科技: 。
自然因素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主要的气象灾害
地形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及起伏等
土壤
肥力状况、酸碱性质
水源
气候湿润度,河流、湖泊分布
社会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市场距离
交通
交通通达度、运输方式
科技
技术水平、科技投入
政策
现行政策指向、社会发展趋势和理念
劳动力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数量
[中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青藏
高原
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
③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势高,气温低,生长期短。
河西
走廊
①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②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
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率大,水源紧缺;②风蚀强烈,蒸发旺盛,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
平原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冬季,多积雪和季节性冻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墒情
①纬度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②易受洪涝(夏)、寒潮、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华北
平原
①夏季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地处暖温带,热量相对充足。
①春旱,多风沙;
②旱涝灾害频繁。
10、工业区位分析模式: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常见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经济效益
主导要素、运输费用、协作程度、市场需求和距离
原料指向型:乳制品厂、制糖、水产加工、水果
罐头等接近原料产地。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
制伞、制鞋。
技术指向型:电子(集成电路)、软件开发、卫
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市场指向型:啤酒饮料、家具制造、印刷、食品
加工等。
环境效益
污染企业类型、工业区与其它功能区的位置关系
社会效益
国防需要、就业需要、区域平衡、个人偏好
11、铁路区位分析模式:
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的参考方向
自然
气候
气温、降水对工程施工难度、设计要求的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坡度大小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状况,地质灾害暴发的频率
水文
河流分布状况、水文变化以及河谷、峡谷区位
人文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需求状况
社会需求
维护国家稳定、区域经济平衡以及民族团结
科学技术
科技条件、技术力量支持状况
[青藏铁路、南昆铁路的制约因素]
起点-终点
制约因素
社会经济意义
青藏
铁路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
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度,促进青藏地区矿产,尤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巩固民族团结。
南昆
铁路
暴雨集中,多泥石流、滑坡;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崎岖,河流密布,山高谷深; 少数民族集中,经济技术落后。
完善了西南的交通网络; 巩固民族团结;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2、地形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呈现方式
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
平原、低山丘陵、山地、高原、盆地、谷地等
等高线地形图;
河流流向。
地形以 为主;
地势 (方位)高,
(方位)低。
地势起伏
地势高低及其变化
13、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表达形式
气温
特征
气温的高低及季节或年际变化
“衡温”型
热 带:终年高温
寒 带:终年严寒
“变温”型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温和)
温 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降水
特征
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
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少雨型
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雨型
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冬雨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4、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判断依据
水位
高低和变化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流量
大小和季节变化
取决于降水特征和流域的大小
含沙量
大小
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无或长短,
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
水力资源
丰富程度
取决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15、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判断依据
流域
面积大小、跨度
支流源头分水岭
流程
长短
陆域面积(一般岛屿河流流程短);经纬跨度;比例尺
支流
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取决于地形和降水状况
流向
自 向 流
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