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指导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是地理考试大纲中对高考生要求的基本能力之一,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得到了明显地验证,地方时、北京时间、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几乎成了高考的“常客”,温度、比例尺、距离等的计算也时有“登陆”。 【知识梳理】 (一)高度 ⒈相对高度 (1)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相对高度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根据两地温差,可以大致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2)根据两地高程计算相对高度 把两地之间的不同等高线的条数设为n,等高距设为d,两地最大高差设为Hmax,则Hmax<(n+1)×d,同理推导出两地最小高差Hmin>(n-1)×d。 2.坡度   坡度是指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通过计算某地形区坡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般坡度大于25度不适于种植业。多用公式h/N=tanθ计算。 (二)距离 1.赤道上求距离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111千米,赤道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111千米×相隔经度数。 2.南、北纬60°线上求距离 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大约相差55千米,南、北纬60°纬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约为为55千米×相隔经度数。 3.同一条经线上求距离 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同一经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三)时区、时间   1.地方时 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我国唯一的标准时间。而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约16分钟。 3.日期   日界线也称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即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由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加一天。解题时注意: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时除确定180°经线外,还要找到“零”时的对应经线。 (四)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以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计算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为例说明: 要计算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H只要知道角α就能得出结果,因为地球表面的地理纬度是指某地与赤道的角度距离,而角α等于北京地理纬度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即α=40°-23°26′=16°34′,利用互余原理H=90°-16°34′=73°24′。绝招:一般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 (五)昼夜长短   1.已知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2.经纬网图上求昼夜长短   (1)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看日出日落   晨昏线(圈)是日出日落线,在春分、秋分二日,晨昏线(圈)通过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因此,各条纬线上的日出日落时刻都是 相同的,即各地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全球昼夜平分,各12小时)。   (2)晨昏线与经线斜交,推算昼长夜长时数   公式法:(白昼所占经度数÷15)×2=某地昼长   说明:①先求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   180°÷经线数(若图面上有7条经线,只用6条计算)   ②求白昼所占经度数,指“正当中午12时的那条经线度数”与“所求地的经线度数”二者之差。   ③白昼所占经度数÷15°。因经度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④从正面图中计算出来的昼长时数是指12时→日落(或日出→12时),可是背面的日出→12时(或正午12时→日落)的白昼时间也应计算在内,故乘以2。 (六)等值线   (1)在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同;   (2)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相对差值一般都相等;   (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并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七)统计图 统计图中最难以理解的是三角坐标图,阅读三角形坐标图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①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是大于或小于100%。③这种图的构成要素只是三项,而不像其他构成图要素多少可以任意增减。④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向上延伸区方向也必然一致(都是向右上方延伸的线),而不是既可以向右上方,又可以向左上方。把握了这些关键,读图就正确了。  如图中A地区,第一产业是40%,第二产业也是40%,第三产业是20%,总和为100%;C地区,第一产业是20%,第二产业也是20%,第三产业是60%,总和也为100%。如果从动态情况来讲也是如此,如某国在A年到B年期间,第二产业比重不变。而第一产业比重降了20%,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20%,以此类推。 (八)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的常用单位是厘米。比例尺的缩放:(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①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②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历年真题】 (2006年天津卷)我国科学家从a地出发到B、C、d三地考察(图中标注的是经纬度位置和抵达时的北京时间)。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科学家抵达下列各地时,符合实际的现象是 A.b地………已经升起           B.c地………为正午 C.d地………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      D.d地………当地日期为19日 2.在d地观察太阳,观察时间(当地时间)与太阳所在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A.3:00东北方   ????? B.8:00西南方 C.15:00西北方      D.19:00东南方 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2)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3),回答3~4题。 ??  ??????????? ?? 图2       ??    ???   ??  图3 3.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3中的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为 A.900米  ? B.1200米  C.1500米   D.1800米  解析:1.C。此题关键是我们要根据每幅图中所给信息去完成,我们根据所给的信息,b地为当地的5点左右,因为在赤道附近,不可能日出。c地为当地的11点左右,故不正确。d地此时为当地的24点左右,而此时d地没有极夜现象,故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所以选C。 2.C。此题又换了一种思维,一定要审好题,在d地观察太阳时,由于是12月18日,是南半球的夏季,所以太阳从东南日出,从西北日落,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 3.A。此题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从两幅图中进行对比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答案,即选A。 4.B。根据所给条件我们可以算出第二幅图中的比例尺,然后再量算两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就可以得出答案,选B。 【精题精练】 1.图中MC 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 A.15°37′20″N B .46°52′N C.50°56′40″N D .50°56′40″S 2.见下图,若有一速度为6 km/小时的电缆车跨越①②两座山峰间的时间为3分钟(①②的图距为2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  A.1:26000 B.1:35000 C.1:15000 D.1:30000000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日凌晨0点05分,第15届亚洲运动会的开幕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正式举行,长达3个小时的开幕盛典极尽奢华,卡塔尔人既向人们骄傲地展示了这片神秘的沙漠绿洲,更是通过自己的眼光再现了瑰丽奇异的全亚洲文化。据此回答第3题。 3.此时美国东部地区(以西五区为准)的人们则: A.于12月2日上午8点05分看现场直播 B.于12月1日上午11点05分看现场直播 C.于12月2日上午11点05分看现场直播 D.于12月1日凌晨4点05分看现场直播 4.若右图中A=66°34′,则此日,甲地附近的我国最大海港的一艘轮船6∶00起航驶向美国的旧金山港(西八区),途中需航行15天整,则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为: A.3月21日14时 B.7月7日14时 C.7月6日14时 D.1月5日14时 5.若图中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1.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3×106 B.1∶2×106 C.1∶2×106 D.1∶5×106 2006年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在位于陕西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监控系统显示出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如下图)、8时00分00秒的特殊现象,这标志着我国与全球同步的“闰秒”调整时间顺利完成。据此回答6-7题: 6.为了使用户的时间与全球时间同步: 将自己的钟表调快1秒 将自己的钟表调慢1秒 不用调整,钟表自动与世界时间同步 在05年的最后一天晚上调整 7.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公转的结果 地壳运动的结果 D.计时误差的结果 读台湾附近海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8.途中台北到甲地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 A.210±10 B.220±10 C.230±10 D.240±10 读我国某地区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回答:  9.按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A、B两点相对高度(H)为(单位:米): A.1666<Η<2000 B.2666<Η<3000 C.2666<Η<4000 D.1666<Η<2666 10.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所在地学校内(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要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其支架倾角,下列四幅日照图中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某校同学在不过河情况下利用铁塔及其影子的长度测算太阳高度。在12月22日正午测得太阳高度为β;过一段时间又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α,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若β = 68°,此时北京时间为23日0:20,则该铁塔所处的经度是____,纬度是_______。 A.65°W;43°26′S B.66°W;44°26′S C.67°W;45°26′S D.68°W;46°26′S 12.在甲地b千米的上空,若有一航天器沿甲地所在纬度方向飞行,且航天器上的工作人员此日始终见到的是日落景象,那么,航天器的飞行方向和速度是  A.向东;每小时π(b+Rcos23°26′)/24千米 B. 向东;每小时π(b+Rcos23°26′)/12千米 C. 向西;每小时π(b+Rcos23°26′)/24千米 D. 向西;每小时π(b+Rcos23°26′)/12千米 如右图所示。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某学生正在距B地正南方2775km的某地观浏到北极星的仰角为42°。完成13-14题。 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23°N, 90°W B. 25°N, 90°E C. 42°N, 90°W D. 23°S, 90°W 14.此时若图中的D点的太阳高度角是10°,则D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别是 A.80°N, 33° B. 67°N, 36° C.77°N,36° D.77°N, 33° 15.如下图,M为市场城市,SR为原料供给地,假设原料与产品每吨/km运费相等,以市场M或原料地SR为中心的同心圆表示单位运费,称为费用等位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SR为粗原料,损率为50%,工厂布局在M还是在SR更合理?假设某华侨将工厂布局在家乡A地,其生产费用是合理的,试分析其合理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不会位于热带。据题意:4a-a=2×黄赤交角=2×23°26′=46°52′,推知a=15°37′20″,代入公式3得当地的纬度为50°56′40″,因为太阳光线从南边射来知该地为北半球,故答案为C。 2.C 解析:两地间距离=6×3/60=0.3 km,该图的比例尺=2/(0.3×100000)=1/15000,所以该图的比例尺是1:15000。 3.B 解析:美国东部地区以西五区为准,北京在东八区,两者相差13个时区,北京位置在东边,时间要早13个小时,故为12月1日上午11点05分。 4.C 解析:由题图中A=66°34′知,此日北极圈内为极昼,故为6月22日的太阳光照图;西雅图位于西八区,它应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当从中国的上海港6点起航时,西雅图的时间是:6月22日6时—(8+8)=6月21日30时—16时=6月21日14时,再加上路途时间15天,故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为7月6日14时。 5.B.解析:由题图,得:1.5/(30°×111×100000)=1∶2×106。 6.B 解析:据我国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介绍,此次“闰秒”在格林尼治时间2005年底最后1秒实施,由于位于东八区,北京时间于2006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 行,增加了1秒钟。故应将自己的钟表调慢1秒。 7.A 解析:2006年元旦为什么会多出1秒呢?据我国国家授时中心介绍说,目前全球有世界时和原子时两个时间系统。前者以地球自转周期的天文观测为基准,后者则以稳定的原子振荡周期来确定秒的长度。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匀,天长日久,两者之间会出现细微差距。出现这种情况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就负责在1年中添加或减少1秒,这就是闰秒。闰秒通常每1年至2年出现一次。但由于地球自转存在不可预知性,所以自1998年以来,地球已连续7年没添加闰秒了。故答案是A。 8.B 解析:由题图,估读两地约相差2°,则有2°×111×100000=222千米。 9.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地气温介于12~16°C之间,A地气温介于32~36°C之间,即这两地的气温差介于16~24°C之间,根据海拔每相差1000米气温6°C可知,这两地的相对高度应介于2666~4000米之间。 10.D 这是一道典型的知识综合应用题,首先根据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晨昏线特点,判断四个图所对应日期(A图为夏至日,B图为冬至日,C和D图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然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可计算出H1=73°26′,H2=26°34′,H3=H4=50°。最后根据支架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应该互为余角时,搭配合理,推出只有D项不合理。 11.A 解析:由题图得,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有:68°=90°—|X—23°26′|,则X=43°26′S;在12月22日正午(12时)测得太阳高度时,北京时间为23日0:20,两地相差175°,则该铁塔所处的经度为65°W。 12.D 解析 由题意知道,因航天器上的工作人员此日始终见到的是日落景象,故航天器自东向西飞行;航天器自东向西飞行,是因为从昼到夜的晨昏线是昏线,昏线随着地球自转而向西移动;航天器也只有自东向西飞行才能始终见到日落现象。见下图:  在△OO1A和△BOA中,∠O1AO=∠BOA=Q(A点的地理纬度) ∵ r=R·cosQ(绕圆周运动的半径)=R·cos23°26′ 又 ∵ 航天器的飞行半径是R·cos23°26′+ b ∴ 有ω(角速度)=2π/24=π/12 而Q(线速度)=ω·r=π/12×(R·cos23°26′+ b)km 所以,正确答案是D。 13.A 解析:由题图知,此时ABC弧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则北极圈内为极昼,则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约在23°N, 90°W。 14.C 解析:由题意知,某学生正在距B地正南方2775km的某地观浏到北极星的仰角为42°,则有2775km÷111 km=25°(N),则B地的地理纬度是67°(N);由“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得出D地的地理纬度为77°(N),然后在利用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得出D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6°。 15.解析:从试题中要能够抓住运费、工资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要结合图分析运费的情况。同时在家乡A布局合理也要多方面分析:如个人偏好、工业惯性、成本最低等方面。 本题综合考查工业区位的内容,重点从事例的分析上进行考查,考生对举例分析说明可能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分析布局在A处合理的原因时,能够全面分析的很少。在这一方面,难度较大,同时也有较大的区分度。 答案:布局在SR处比布局在M处更合理。假设SR的费用为5,那么布局在M处的费用为10。若布局在A处合理,可以推断出原因可能有:①华侨的个人偏好;②工业惯性,虽然不是最佳,但能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③劳动力成本较低。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