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评价分析建模与应用 1、台风(或飓风)灾害程度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自然 因素 台风强度 风力大小、降水强度   地形地势 平原地势低,排水不畅,摩擦力小,风力强;山区,易并发山洪和泥石流   海陆位置 近海位置风力和降水强度大,且易并发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   海域轮廓 外大内小的海湾轮廓往往会使潮水叠加,增大潮差   人文 因素 经济水平 如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密集则损失越大   人口城市密度    预警系统 如灾害预报、应急撤退、救援的反应力等系统的完善程度   防灾意识 如国土规划、城市建设、防灾工程等渗入的抗灾准备   2、地震烈度(破坏力)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自然 因素 震级的高低 震级越高,相同条件下破坏力越大   震源的深度 震源越浅,相同条件下破坏力越大   震中距的大小 震中距越小,相同条件下破坏力越大   地质结构稳定性 地质结构不稳定处,如断层遭受的破坏大   灾害的发生时间 气候等自然条件恶劣的时期或夜间、凌晨遭受的破坏大   人文 因素 建筑物的坚固程度 建筑物结构和材料差,遭受的破坏大   预警系统 自然灾害的监测技术和预报水平低,遭受的破坏大   交通通达度 交通通达度差,影响外界救灾物质的输入,遭受的破坏大   医疗设施和救护能力 医疗设施落后、救援人手不足,救助不及时都会增加灾害的破坏力   3、水利工程(水库)利弊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有利 影响 经济效益 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社会效益 降低洪涝威胁,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产业调整,推动库区经济发展   不利 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蚊子等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 口三角洲 地区 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    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严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    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4、河流航运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自然 条件 地势落差 地势落差大,则航运不便   径流流量 径流量大,水位深,则通航能力强   气候冰期 结冰期长的河流航运价值较低   人文 条件 经济水平 河流途径地区的经济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过影响河流航运的货源和客源流量而影响航运的经济效益   人口城市    水运网络 配套设施完善的水运网络有利于提高河流航运的价值  5、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模式: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美学价值 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形象美是核心  科学价值 地学地貌上的典型性,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气候、植被、天气现象的成因。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  经济价值    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游览价值 资源价值 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   集群状况 一定地区内的景点数量及彼此间距大小   地域组合 景点与相邻地区的独特性程度  市场距离 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的远近  交通位置及通达度 本区及其与市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状况  地区接待能力 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旅游环境承载量 区内用地、设施、旅程、景象及布局和投资规模与当地环境的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7、自然资源状况的评价模式:(以中国土地资源为例)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应对策略  资源 数量 总量 土地资源总量大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等土地退化现象加剧;②实行国土整治,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盘活现有土地资源;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④围海造陆,向海洋要空间;⑤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国外土地资源。   人均 人均占有量少   资源 质量 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品位 生产能力参差不齐   资源 分布 地域组合 土地与其它自然资源组合状况    区域供求 土地资源与人口城市的协调状况    8、综合国力的评价模式:w.w.w.k.s.5.u.c.o.m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基本 实体 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    位置优劣    资源状况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经济力量 包括农业和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  军事力量 反映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个方面  内政和外交 将潜在国力转化为政治现实,为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  科学和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