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主观题解法知识精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如何答好主观题 如何答好主观题 文综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8年文科综合高考考试大纲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中提到“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对考生这些能力的考查,主观试题是最恰当的。通过对近年来各类高考文综试卷的分析发现,地理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非选择试题增加了由考生自己组织答案的题目的比重和难度。因此,解答好地理主观试题,对于在文综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1. 特征问题; 2. 成因问题; 3. 分布规律; 4. 评价问题; 5. 判断问题; 6. 区位问题。 (一)地理主观题失分的原因分析。 对不少考生来说,主观性试题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面对地理主观性试题,或是不知所措回答,无从下笔;或是不着边际,答不出要点。我们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试题的阅读、分析不认真。 不能从试题表述(题干、文字材料、图、表等)特别是关键词中获得必要的足够的提示和限制信息,不去理解命题的立意和背景;答题时自己认为是什么就答什么,往往答非所问或不合要求。常出现的错误有: (1)问现象答本质。例如:2006年北京卷36题第(3)小题,内力作用在图示地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有的学生回答:地壳活跃不稳定( 原因 )。正确答案:地震、地热、有色金属矿、变质矿、地质构造等。 (2)问自然答人文。例如:2006年北京卷40题,针对包兰铁路沿线的自然问题分析保障铁路畅通的主要措施。有的学生回答:制定措施,加强管理。正确答案:针对沙化,铺设草方格,植树造林;针对凌汛,炸冰。2006——39——美国交通 (3)问原因答结果。例如:2005年全国41题第(2)小题,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回答: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正确答案: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就业机会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生活环境要好于人口流出地区。 (4)问优点答意义。例如:与公路、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的优点有哪些?有的学生回答: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对外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正确答案: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强,成本低。 (5)问题不清。影响(利、弊——限制)(自然、社会);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环境意义 判断依据、判断原因;异同、特征及原因 2. 不能用理论作指导去分析问题、阐述观点。泛泛而答、不得要领。常出现的错误有: (1)用概括代替具体。例如:2006年天津卷39题(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有的学生回答:破坏地表,生态环境恶化。正确答案: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2)用原理代替分析。例如:读(北半球,向东流的)某河口岛示意图,判断该岛将与哪岸相连,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正确答案:与北岸相连。原因是:河水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岸冲刷严重,北岸发生沉积,使得该岛最后与北岸相连。 (3)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例如:2005年天津卷的37题,就因为某些同学误将城市分布形态答成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而丢分。  土地类型、地形类型、耕地类型、地形区、地势、地形特征(包括地势) 气候特征、类型、成因;大陆性、海洋性;光照、温度(热量、温差); 水源、水分(降水)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水资源、水能资源 分异按什么变化,沿什么分布 农业部门、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粮食、经济) 工业特征、工业布局、工业投入因素类型、工业结构变化 区位条件(有利、不利)、区位因素选择(主要、主导)、区位变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征、经济结构(三大产业) 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资源 社会地理特征——农业(大)、工业(轻、重、新兴、传统)、第三、交通(五种方式)、人口和城市 (4)用臆断代替规范。例如: 2006年全国文综卷36题第(2)小题,描述图中10°C等温线的走向。走向是地理科学的术语,必须明确它是指线状的地理事物在水平面上的“方位”,描述走向首先是要讲明白其是按照什么方位延伸的。有的学生回答:向西北方向凸出;或先大致由东向西,再转折为大致由北向南。 正确答案:10°C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度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 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中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3. 对地理原理理解不准确,不使用地理专业名词、术语、概念,语言随意,表述不够严谨规范。例如:2006年全国卷第36题的第1小题的第一问,要求写出所选点位的“地理坐标”。有的考生点位选对了,但只表达了具体的度数,没有表示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这样的答案就不能得分。因为地理坐标对地球上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说是惟一的,如果不明确标注出是东经还是西经,是南纬还是北纬,那就失去了惟一性,也就不是按照科学术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了。  试卷分析: 36.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流向不同的原因 考核点: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地形走向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 原因混淆:长江——地势高低 渭河——地偏力 2. 笼统:地形、山脉的影响 3. 不针对问题:我国西高东低 4. 答成落差大小的原因:长江——山区 渭河——平原 5. 只答流向,不答成因 6. 高低写错:渭河东高西低,由东向西流 长江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流 (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响有哪些? 关键词:对上游 考核点:大型水利枢纽对河流的影响 两河为水利枢纽的上游 1. 照本宣科:认为是对库区或者下游的影响: 对库区——泥沙多,对水中生物有影响 对下游——调峰补枯,洪水期流量减少 对上游地区——灌溉农田,淹没耕地,人口搬迁 2. 审题不完整:大坝的作用:利于发电、旅游 (3)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关键词:有利不利条件及其影响 考核点:地区扩大的区位条件(不利,有利)及其影响 设问是: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不利条件及其影响 不是:城市化的影响 1. 不写主语或a,b二者皆是:都是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 答农业区位条件:水热丰富 3. 答对农业的影响:水旱灾 4. 叙述式答有利不利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污染等,增加就业收入,交通不便 (4)关键词:分属类型 考核点:旅游资源的分类 1. 不写主语,直接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2. 与文化景观混淆:a——物质文化景观 b——精神文化景观 3. 罗列: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b: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4. 概念不准:a——自然、自然资源,自然风景、自然风光…… b——人文、人文景观,历史遗迹…… 5. b城为延安:革命遗址 6. a,b相反:a——人文景观 b——自然景观 (5)关键词:突出特性和价值 考核点:旅游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1. 罗列四个特性和四个价值: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 认为b为自然景观:美学价值 3. 概念不准:独一无二,独特性取代非凡性 4. 价值与特性混淆 5. 写成文化景观特性:空间性,固定性 6. 写成旅游评价,与去年39题混淆 7. 叙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代劳动人民结晶等 ① 长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渭河:地势西高东低. 速降低:加快泥沙淤积(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 ③ 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 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④ a城市享誉中外的旅游资源主要为自然景观;b城市旅游资源为人文景观。 ⑤ a城市:很多文化景观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非凡性更加突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性突出;b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更高。 (二)地理主观题的解题技巧——看清问题、准确答题 地理试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归结为:有用信息的提取→认定解题所需要的原理、方法→事实材料的分析、判断→结论的评价与反思。就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来看,主要从审题(图)、析题(图)、答题三个方面下功夫。 1. 读懂材料,看清题目,提取有效信息——审题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获取有用信息的思维活动过程,它要求:(1)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隐条件、转换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2)排除题中多余条件、迷惑条件的干扰。(3)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4)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地理材料的形式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地理位置、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组合。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针对某一个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也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河西模拟 读图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东西部降水有何差异?判断降水量不同的依据是什么? 东部平原降水少,西部山区降水多。西部水系发达。 (2)外力作用在图示东西部地区的表现有何不同? 东部流水沉积为主,西部流水侵蚀为主 (3)图中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分布较广,原因是 红壤丘陵为主,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 (4)图中东部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简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部为湿润区;降水量大且汛期长,河流水量丰富;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西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东部泥沙淤积。 (5)在图示区域内拟修建一座水库,设计最高水位为150米,从地形特点考虑,在图中用//标出最佳位置,并推算库区移民的数量。简述水库建设对G城市产生的影响。 A——F之间最窄处。缓解洪涝灾害,改善枯时期的水质;带来水电。 (6)简述促进G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平坦的地形,河流交汇处,气候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分析:是小范围大比例尺,西部不是西北内陆,而是东部丘陵地区。 以2006年春季文综高考卷第36题为例: 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该题的材料即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和“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我们应该得到的有效信息是“我国某地形区”、“该地形区该山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该山的垂直自然带东坡分布高度低于西坡”、“该地形区某城市最低月均温低于0°C,降水量在300-400mm左右”等,把握了这些有效信息以后,对于分析回答问题就有了帮助了,不至于偏离题意了。 又如2006年天津卷第36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这道题本身难度不大,命题者可能更侧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察,而正是由于对“用数据”这个限定性条件信息的忽视,导致许多学生失分。 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海拔高度:0 200 400 600 800 1000 米 年降水量:0 200 400 600 800 1000 毫米 ≥10o积温:1000 1400 1800 2200 2600 3000℃  图5 城市 月份 ? 气候指标 甲 乙   1月 7月 1月 7月  气温   19.4  22.7  降水量(mm) 3.6 90.8 4.3 176.5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10分) (2)相关资料表明 ,甲、乙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10分) (3)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2分) (4)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3分) 2. 综合分析,综合论证,把握答题要求——析题 突出能力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对考试来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伸缩性”,难以界定其具体范围。事实上,这种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考试的区分度,则在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地理命题为此而作的探索是努力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占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知识功底。 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的整体地形特征。 AA′剖面图显示的是山地中的一个宽广的河谷; BB′剖面图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河谷; CC′剖面图显示的是丘陵中的河谷。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A B C D C′ D ′ 该小区域是山地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 开发中应当避免陡坡垦荒 ;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地理主观题的分析,关键在于对给出的地理图表进行分析定位,结合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进行分析,对每一个主观题仔细推敲,这种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所以在平常的练习中,应注意分析过程的训练。 3. 理清思路,组织语言,解答主观试题——答题 经过对地理文字、图表和数据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综合分析、论证后,就到了落笔答题这一最后环节了。在答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表达准确。地理主观题答案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用地理语言,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要科学、逻辑、全面地表述答案,避免词不达意,没有头绪,丢三落四;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如2007年浙江卷第36题:(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此题考查水盐运动的基本原理,学生答题可借鉴高三教材有关内容进行科学表述。 参考答案: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黄淮海) (2)答题规范。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有老师认为,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也有的老师给考生出主意说,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做主观题时,要认真审题,提取相关信息,找准题干时空限定词、中心词、答项语,切不要匆忙下笔。注意紧扣本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题目自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基本理论,“有话好好说”。因此在高考的第二、三轮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答题技术的训练。愿每位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交上一份满意的文综答卷。w.w.w.k.s.5.u.c.o.m 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长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  图13 (3)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 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分) (4)请说明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5)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图13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3)第II阶段;美国生产大于消费,寻求市场;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产;市场需求大。 (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告诉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5)市场;劳动力;土地。 自然地理——概念、规律、原理 人文地理——规律、观念 区域地理——界限、特征 源于书本、高于书本、辨析能力 选择题 综合题 概念 区域特点 现象 文字 突出问题 数字 影响因素 原理 图表 对策措施 规律 会用地理学的方法审视问题 自然地理问题—会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去思考。 人文地理问题—会从区位、人口、资源、交通、文化、技术、经济、聚落、环境等角度去分析。w.w.w.k.s.5.u.c.o.m 区域地理问题—会从区域位置入手,综合、各地理要素,分析条件、归纳特征、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经常运用图文信息的方法,形成基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对结论的表达-简明扼要并注重层次逻辑关系,合理转化图形语言和学科专用词汇的使用。w.w.w.k.s.5.u.c.o.m 发挥最大潜能、把高考当作检验你几年的练习、轻松应考,祝成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