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教材分析】
概括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征,然后对不同的灾害种类进行阐述,重点分析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特点和成灾特点,强调区域成灾差异,突出了灾害多发区的成灾原因和灾情,论述了灾害链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对各种致灾因素及其关联性的分析,懂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2.结合实例,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关联密切的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人文地理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从空间和时间分布的角度,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4.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说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时间。
5.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地理背景的探究,建立科学的灾害观,初步培养防灾能力。
6.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案例分析,感受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培养综合分析、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责任感。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1引言部分文字和图片,并回答设置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我国地震灾害的地区分布不均,总的分布特点是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的风险大于东部地区,具体而言,在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高于其他地区。
主要原因是:我国地震多属于构造地震,我国西部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接带上,构造活动较为强烈,地壳活动频繁;而我国东部地区距离该地区较远,地震活动较少。但是华北地区位于大板块内的活动带上,而且人口、经济密集。
(板书)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提出问题)我国的自然灾害危害非常严重,这是由哪些方面决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答案,归纳答案。
(总结归纳)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因素;二是人文地理因素。我们先来分析自然地理因素。
(板书)
一、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课件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图、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图。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所学的大气方面的知识,想一想:我国气候的特点?因为这种特点,我国多发生什么灾害?我国春季、秋季多发生什么气象灾害?
(学生活动)回忆知识点,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我国面对世界上台风源区,强大而不稳定的季风环流,这导致我国气象灾害极其严重。
(课件展示)我国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图(或我国地震活动带图)。
(提出问题)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对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有什么影响?我国为什么地震多发?
(总结归纳)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再加上我国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所以我国的地质灾害严重。
我国的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土壤、植被多样,所以生物灾害既复杂又严重。
(板书)
1.自然因素:
(1)气象灾害严重原因
(2)地质灾害严重原因
(3)生物灾害严重原因
(转承)我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但是人文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危害性,这一点不能忽视。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P52第二自然段以及“知识窗”内容,想一想:我国的那些人文因素加剧了自然灾害危害的严重性?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总结起来有三点:第一、资源的过度利用;第二、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和防御能力降低;第三、地域分布不均衡。
(板书)
2.人文因素:
(课件展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
(转承)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而其自然灾害的分布面积广。那么我国的自然灾害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板书)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总结归纳)造成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区域差异的因素有两种,一个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人文因素。
(提出问题)那么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应自然段,分组讨论,填表。
灾种
分布地区
多发季节
自然地理背景
干旱
洪涝
台风、风暴潮
地震
滑坡、泥石流
低温冷害
(总结归纳)
灾种
分布地区
多发季节
自然地理背景
干旱
西北、华北
春、秋
春季升温快、雨季未到
洪涝
东部季风区
夏季
夏季降水多且集中,东部地势低平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
夏、秋
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靠近台风源区
地震
台湾及其西南、西北和华北
无明显季节性
处于板块构造边缘地带
滑坡、泥石流
西南山区、东部季风区
夏、秋较多
地质构造活动剧烈,降水多,植被破坏严重
低温冷害
青藏高寒区、东北地区
冬季
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
(板书)
1.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
(提出问题)人文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
(学生活动)阅读P53最后一段,和图3-2-3,分析并总结规律。
(总结归纳)人文因素中的人口、城市和经济的分布决定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和经济最多,所以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最多,中、西部居次。
(板书)
2.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提出问题)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的损失都很巨大。比如今年前后的华北大旱。我国的旱涝灾害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P54“知识窗”。
(总结归纳)我国的旱涝灾害的发生与我国的雨带推移有关,而雨带推移又与我国的季风的强弱有关。就地域分布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板书)
3.旱涝灾害分布
(转承)通过刚才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我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有关。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多发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较多。比如:华北、西南、台湾等等。
(板书)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提出问题)自学P55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说了那些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55,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1.不同自然灾害多发于一定地区。例如:华北、东部沿海、川滇地区等等地区。2.自然灾害过渡区域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例如:北方农牧过渡带等地区。3.广东省的自然灾害。
(板书)
1.不同自然灾害多发于一定地区。
2.自然灾害过渡区域的自然灾害多发区。
3.广东省的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什么叫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我国的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有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自学P56-57内容,总结答案。
(板书)
4.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一、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1.自然因素与灾害分布
2.人文因素与灾害分布
3.旱涝灾害分布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不同自然灾害多发于一定地区
2.自然灾害过渡区域的自然灾害多发区
3.广东省的自然灾害
4.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随堂练习】
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这导致了我国( )
A.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
B.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C.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不大
D.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
2.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程度趋于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和经济发展过快
B.随着人口增长,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强度加大,而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及防灾减灾能力尚低
C.人口和经济分布趋于合理
D.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减少
3.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比在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B.东部距离海洋近
C.西部地区地形状况复杂
D.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大
4.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长白山地
5.下列属于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火山爆发强烈 ②地壳活动强烈 ③暴雨集中 ④外力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
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
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
【布置作业】
完成P57“活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分布。教材上的案例较多,而且设置到位,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设计很成功。但是在第三个问题《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不妨结合本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效果可以大大提升。
[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节
课题: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对各种致灾因素及其关联性的分析,懂得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2.结合实例,分析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关联密切的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人文地理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从空间和时间分布角度,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4.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说明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时间。
【知识预习】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1.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是由 决定的,并与 、 等人文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2.我国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其严重的地理背景是 。
3.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地势起伏大、地壳活动活跃,所以我国的 最多, 严重。
4.我国 为多种有害生物滋生和繁殖提供了必要条件。
5.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重要人文因素:
① ;
② 。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1.我国的干旱灾害多发于 ,主要分布在 。
2.洪涝灾害多发于 ,主要分布在 。
3.台风、风暴潮灾害集中分布在 。
4.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 。
5.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 。
6.从主导性灾害组合类型看,我国东部季风区以 为主;西北干旱区以 为主;青藏高寒区以 灾害等为主。
7. 因素决定了我国最严重的灾害集中于东部,其次 ,而 很少。
8. 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华北地区是 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东南沿海地区是 的多发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是 。
2.在我国某些地区多种灾害呈现群发的原因有 。
【知识梳理】
【典题解悟】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西北某地进行生态调查,他们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沿同一方向前进。发现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式的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1000米以外,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
上述调查区的植被分布形态,最有可能是由哪一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这种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我国的哪个地区?
A.过度放牧 呼伦贝尔草原 B.滥垦土地 科尔沁沙地
C.滥砍滥伐 黄士高原 D.滥采林木 河西走廊
解析:该地区在我国西北地区,而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生态的退化。从兴趣小组考察路线的植被变化来看,离开抽水井越远,植被生长的越好,相反地是离抽水井越近,植被反而荒芜,由此也不难判断此类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答案:A
【当堂检测】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而严重,主要是因为( )
A.气候类型多样 B.地形复杂多样
C.地域辽阔、幅员广大 D.独特而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
2.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极其严重,这主要是( )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 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
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 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
3.中国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主要是( )
A.大陆面积最广,地质条件复杂 B.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较大
C.大陆内部断裂构造多,岩浆活动频繁D.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运动活跃
4.关于我国生物灾害形势复杂而严重的地理背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域辽阔,气候多种多样
B.南北东西跨度都较大,地形复杂,自然带多样,水文土壤植被类型多样
C.人类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链,生态环境脆弱
D.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增加,大量的外来物种入侵导致
5.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
A.东部季风区的山地与平原交界地带
B.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区交界的西南山地地带
C.南方湿润多雨的丘陵山地和西北山麓地带
D.北方暴雨集中的太行山区与黄土高原地区
6.在我国某些自然带之间的过渡性不稳定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多种自然灾害常呈现群发的特征,下列过渡性地带自然属性不明显的是( )
A.北方农牧交错带 B.水陆过渡带
C.山地平原过渡带 D.城乡交接带
下表表示影响四个不同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因素(☆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读后回答7—8题。
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位置、交通及信息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④
☆
☆☆☆
☆☆☆
☆☆☆☆
7.如果四个地区表示我国四川、上海、香港和黑龙江,下列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A.①黑龙江 ②上海 ③香港 ④四川
B.①四川 ②香港 ③上海 ④黑龙江
C.①香港 ②四川 ③黑龙江 ④上海
D.①上海 ②香港 ③四川 ④黑龙江
8.如果四个地区表示的是国家,则
A.①可能是埃及 B.②和③肯定是发达国家
C.④既可能是中国,也可能是加拿大 D.①可能是新加坡
右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 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判断9—10题。
9.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10.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平原区,还会形成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11.下图为我国盐碱化地区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盐碱中主要分布 于我国和 地区,试分析A地区盐碱地形成原因。
(2)我国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但B地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很少,试分析原因。
(3)试分析图中C处多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
参考答案
1-5 DDDDB 6-10 DCDAC
11.(1)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于蒸发量(或旱涝频繁),人类不合理灌溉。
(2)地处四川盆地,地势相对比较平坦。
(3)地形:地表崎岖,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构造破碎;气候: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强度大;人类活动:植被破坏严重。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