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 1.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2.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针对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学法指导 (一)重点难点 区域的发展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区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只有明确所在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策略。 (二)考点分析 当今世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众多,考点涉及面广。特别要关注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突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环境问题。 【基础知识】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主要表现 (1)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 ?????? 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 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3)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3.能够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 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 ①土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 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界线 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线以北  行政区 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  气候 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形区 包括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  2.地貌: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显著。如表: 自然地区 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贺兰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气候 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4. 自然特征——干旱: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自然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所示: 5.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如图所示: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决定作用)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等。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四、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1.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历史时期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以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的古绿洲  近代(清代) 农垦规模扩大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建国以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地区 西部荒漠地带 东部荒漠草原、草原地带  人为因素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砍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河流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垦滥牧)、农牧之间的频繁更替、战争等  发生机制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伏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沙质荒漠化土地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类型 分布 主要原因  斑点状、片状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 过度开垦  斑点状的荒漠圈 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  固定沙丘活化 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樵采  固定沙丘活化 冲积扇绿洲 水源破坏  点状、线状荒漠 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 破坏环境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 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千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1~5题: 1.我国经常发生强沙尘暴的地区是 ( ) A.华北和东北 B.华北和西北 C.华北和青藏高原 D.华北和东南 2.近几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愈加频繁,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是( ) ①过度垦殖 ②过度放牧 ③地表沙化 ④过度采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3.最容易使华北地区发生强沙尘暴的冷空气活动是 ( ) A.冬季的寒潮爆发 B.春季的冷锋活动 C.夏季的快行冷锋 D.秋季的冷空气南侵 4.我国的土地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容易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出现沙化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5.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环境以自然恢复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 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 ③黄土土质疏松 ④森林破坏严重 ·31·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 8.做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是 ( ) A.减少人口数量 B.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稳产高产田 C.发展当地的工业 D.停止露天开采煤矿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上图,完成9~10题: 9.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0.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二、综合题 11.读“西北地区沿北纬42。地形及植被剖面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字母与其所属植被连线: A 森林草原带 B 草原地带 C 半荒漠、荒漠地带 D 荒漠、裸露荒漠地带 (2)图中自西向东载畜量的变化规律是 ( ) A.逐渐减少 B.逐渐增大 (3)在草原荒漠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气候的演变 B.人类活动 12.图甲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乙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甲和图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2 ·  甲 乙 (1)该地形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指出导致图甲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