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一高(东校)高三地理教学案 备课人 石青岩 级主任 石宏举 课 时 4  课 题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小专题   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分布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 考点自主梳理(见《世纪金榜》)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 第三部分 知识精讲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切联系、对立统一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由人地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例题1】读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内圆与内、外圆之间的空间分别表示什么?借此分析什么是地理环境? ⑵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用4组箭头表示的,这4组箭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⑶据此分析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⑷在①②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在③④过程中,能引起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⑸结合已有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必然会引发环境问题吗?环境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表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表现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 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水体污染  多瑙河的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产生生活垃圾 市区垃圾场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机场附近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俣事件  生态破坏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热带雨林的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开垦草原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鲁西北的盐碱地   全球变暖、臭氧空洞 有害气体(大气保温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物种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例题2】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地方病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例题3】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双选)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内蒙古高原——荒漠化 C、华北平原——土地沙化 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地域性和全球性 ⑴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⑵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⑶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①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⑷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热带森林遭砍伐、CO2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 (5)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④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 ⑤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⑥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⑦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⑨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⑩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例题4】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 (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 原则,为此需要健全法规。这些法规的主要作用是 。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历史阶段: 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之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63亿) 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增长慢:零增或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双重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例题5】结合案例,将所给内容填入方框内,并说明人口压力过大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过快 B、环境问题 C、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加 D、资源短缺 E、生态恶化 F、超出我们的供给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表现: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增殖,加剧了非再生资源耗竭速度。(资源利用强度过大)②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破坏了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方式不当) (2)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由于滥采草原,城市公交基础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产生问题:土地遭受水蚀、风蚀、沙漠侵吞而丧失大量良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物资源:由于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产生问题: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 水资源: 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开矿和不合理灌溉等,产生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次生盐碱化等。 矿产资源:由于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产生问题:矿产资源浪费以致枯竭,并污染环境。 (3)案例分析——玛雅文明衰落的根源 可以由果及因去分析: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力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决定的。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外更主要的是森林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 【例题6】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水土流失,荒漠化 B、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C、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D、物种减少,水土流失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即人均GDP的提高,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的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 【例题7】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判断下题: (1)关于Ⅰ-Ⅳ所表示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 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 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 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2)如果X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那么,目前我国处在哪种发展模式?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例题8】 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例题9】读图8-8“地理要素关联示意图”,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沙暴盛行 ③气候恶化 ④沿海低地被淹 ⑤水旱灾害增多 ⑥农牧业减产 ⑦风沙侵蚀粮田 ⑧工厂、车辆大量燃烧化工燃料 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⑩内陆年降水量减少 三、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1、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⑴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上水平的需要。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 ⑵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⑶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各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⑴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b.加强国际合作;c.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⑵保护臭氧层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⑶酸雨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⑷海洋污染防治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为立足点,以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为基本途径,以陆源污染防治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碧海行动为载体,河海统筹,陆海兼顾,努力遏制近岸海域污染加重的趋势,实施重点海域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基本改善沿岸水体和海域水质状况;加强法制,依靠科技,强化海洋环境监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 ⑸森林的保护措施:①坚持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措施: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发展果园林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6)水土保持措施(黄土高原为例):①压缩农业用地,抓好梯田建设,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实行轮封轮牧,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煤炭开发做好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打坝建库)。 (7)土壤盐碱化的治理(黄淮海平原为例):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8)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西北地区为例):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②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③扩大林草面积,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解决农牧业区生活能源问题。 (9)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②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野生植物种子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如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被称为“植物界的诺亚方舟”);③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④防止生物入侵;⑤加强湿地保护;⑥建立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网络;⑦促进与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等。 (10)沙尘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例题1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附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和对策总结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荒漠化 自然:气候变干 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生物 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 工  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 管理 管理措施:退耕换林、还牧  沙化  季风区的边沿地带    沙尘暴 自然:干旱大风 气流上升 人为:植被破坏  西北、华北(春季) 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   水土流失 自然:暴雨、土质疏松 人为:滥垦、滥牧 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保护好现有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  公害病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 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 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 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 含N、P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长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赤潮 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物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CO2增多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森林大量减少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保护好现有植被,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酸雨 Ph<5.6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的SO2、NO等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我国,主要在南方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 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对矿物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盆地和大城市 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臭氧减少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 青藏高原上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工业大量集中 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 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郊区城市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四、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见知识材料——《 中国的环境保护政府白皮书(二〇〇六年六月·北京)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产生该问题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辽东湾、莱州湾)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二)污染问题(略) 【例题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 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为防止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建设巨大的生态工程是 。 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治理措施是 。 ④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 ,治理措施是 。 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 和 所造成,这些都是促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例题12】图8-3为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写出各种图例所代表的环境问题: 【例题13】(2008年江苏卷)图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 ? ???A.行政手段????B.法规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 ??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4】读图五“我国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⑴以甲为代表的///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丙所在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这个地形区中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____,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⑷图中各城市生产和生活面临的最大环境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图中A-F各城市能源结构以____________为主,冬季采暖期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_____________污染最为突出。 ⑹从以上事例可以得出,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所致。 五、可持续发展 1、人地关系的演变 表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阶段 主要 特征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文明时期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20世纪后半叶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生产力不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 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数量 十分有限 开始增长 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继续迅猛增加  环境问题 不严重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例题15】(2006年江苏地理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它是决定 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⑴概念: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⑵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外图箭头表示);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 社会三大系统(内圈箭头表示);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即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⑶原则: 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例题16】读图8-9“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 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 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 模式,实施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与___ 相适应。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碳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 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即: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 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搞好国土整治;③加强国际协作等 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其优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增强企业竞争力 ;扩大就业等。 ⑤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选购带环保标志的产品: 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⑥实行清洁生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清洁生产”是相对于传统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污染的“末端”处理而提出的,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的生产制造,到产品的消费使用,到最后的废弃物处理等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要求的,是一种把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的环保型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 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比较传统生产与清洁生产(如右表): 【例题17】长江中游地区拥有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钢铁工业是武汉市的主导工业部门之一。图1是 “武汉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2是设想的“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甲、乙两省发展农业,易受到 和 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2)简述武汉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3)在图2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简述该生产流程模式具有的优点。 【例题18】读图8-15“丹麦凯隆堡工业生态园的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下工业生产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代号填在图中的正确的位置上,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炼油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有: A.硫 B. 余热 C.燃料气 火电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有: D.冷却水 E.蒸汽 F.粉煤灰 G.除尘渣(石膏) H.余热 (2)该工业园中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该工业园的运作充分体现了经济的 发展原则。 (3)通过这种“从副产品到原料”的转换,不仅减少了 ,还产生了 效益,形成 发展与 和 的良性循环。 (4)从丹麦凯隆堡工业生态园的事例中可以分析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⑴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②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养活相应6倍人口。 ③面临困境: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④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一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其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要求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发展农业应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利用化肥、农药、投入机械、劳动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种、合理灌溉等,促进系统的不断开放,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生产,是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其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 ⑴生态农业的优点: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⑵案例——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 以前存在的问题:①结构单一;②剩余劳动力多;③过量施用化肥。 主要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促进粮、畜发展,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净化环境。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沼气等。 发展方向: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模式(见教材图) ★石油农业:亦称石油密集农业、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industrial agricul-ture)。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的理论指导下,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例题19】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 (1)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A , B ,C ,D 。 (2)这个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 ,进入该系统的能量是 。 (3)这个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4)说说这个生态农业是如何综合利用秸杆、牲蓄粪便等?这有那些好处? (5)这个生态农业是如何充分地开发利用能源的?这和传统能源利用方法相比,有那些好处? (6)为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请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今后的主攻方向? (7)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例题20】读图四“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回答问题: ⑴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选项的字母。(10分) A养猪场 B沼气池 C农田、林地 D鱼塘 E肉类加工厂 ⑵说出生态农业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 我国干旱区中,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选项分别代表甲、乙、丙、丁的是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2.山地生态系统中,选项正确的是 A.①过程说明森林有防风固沙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径流速度均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降雨和地下水 3.促使绿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的措施,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贵糖集团以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模式建立了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如下图).读后回答4—5题. 4.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最适宜推广的省区是 A.湖南 B.广西 C.黑龙江 D.山东 5.当前,影响该类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推广,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资源 B.技术 C.水源 D.人们观念和政策 6. 下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①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1997年下半年,巴黎发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原因有   ①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②城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CO2  ③近地面大气出现了上冷下暖的情况  ④近地面大气上下气温相近,甚至上暖下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 (2008年广东卷)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草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2008年江苏卷)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 9.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0.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1.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12、(2008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3—14题。  1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16.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饷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7.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著名的“春城”昆明市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基于这个地理特点,昆明市提出了建设湖滨生态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滇池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障碍。回答18—19题。 18.昆明气候四季如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西南季风的持续影响 B.临近滇池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 C.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D.比较低的纬度位置和比较高的海拔高度 19.昆明市实施建设湖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之一是 A.填埋严重污染的滇池水域,借此拓展城市新区 B.全面实施环滇池截污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C.环湖大规模建设滨水型城市新区 D.把昆明市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至滇池湖畔 20.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①在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 ②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荷兰人围海造地 ④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要达到“小康”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东北平原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中造成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A区域人口密度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人口密度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但是现在有人说:“如今的‘北大荒’就应该让它‘荒’。”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试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图和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统计图以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注: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材料:为治理荒漠化问题,国家制定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防沙治沙分区治理方案。 统计图反映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沙漠化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支出50年代末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重要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有关问题:西北地区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地区荒漠化加剧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必须是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承载力之内。 23.(2008年江苏卷)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3分)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 和 。(2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3分) 24、(2008年山东卷)(10分)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的环境问题。(4分) 24.(200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湖南省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铅锌储量也很丰富。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抹洲有全国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 材料二:图16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材料三: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情况表 ??地区 ????主要城市   ??储量占全省百分比(%)    ??锑 ??钨 ??锡 ??铅 ??锌 ??铜 ??汞 ??铋  ??湘东 ??长沙、株洲、湘潭 ??0.62 ??0.72 ??O.10 ??2.92 ??1O.12 ??32.44      ??湘南 ??衡阳、郴州、永州 ??3.30 ??94.14 ??99.71 ??72.6l ??55.68 ??54.90 ??1.14 100.00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 。(2分) ??(2)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 ?,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2分) 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4分) ??(4)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湖南省酸雨最严重的城市有 等。分析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6分) 26、(2008年海南卷)(10分)(选修6 环境保护)至2006年,已经发现世界海洋中共有200个“死亡地带”,及海洋中由于污染而威胁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生生存的区域。联合国于2006年10月1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目前“死亡地带”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34%。联合国一位官员说:“这些地带正在对渔业资源以及靠捕鱼为生的渔民构成重大威胁。”完成下列要求。 (1)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4分) (2)简述国际公海“死亡地带”的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6分) 27.(2008年广东卷)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共10分) 资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见图24 图24 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图25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资料三:见图25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月。(2分)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填正确项字母)。(3分)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原因。(2分)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环境部分小专题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 知识精讲部分 【例题1】⑴、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周围的环境,通常说的地理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环境。 ⑵、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有些既是矿产又是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如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了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对应着前面讲的第一个方面,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恶性的,对应着前面讲的第二方面,即出现了环境问题,将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对立又统一。 ⑷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⑸不是,根据以上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二是向环境超量排放废弃物,如大量排放工业“三废”等。 【例题2】D 【例题3】AB 【例题4】(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极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共同性 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制止污染工业转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的。 【例题5】通过案例分析可见,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压力过大,一方面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滥采滥用资源超出环境供给的能力,导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会向环境排放越来越多的废弃物质,有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例题6】B 【例题7】A D 【例题8】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化、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渡放牧,是破坏草原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例题9】从左至右,从上至下③⑤⑥①②⑦⑨④⑩;或者②⑦⑥③⑤①⑨⑩④⑧ 【例题10】(1)从左到右依次是acbd (2)人口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在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例题11】(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三北防护林 (3)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侵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 (4)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危害 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排放量 (5)环境危机 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例题12】荒漠化地区、森林破坏严重地区、酸雨危害严重地区、盐碱化影响大的中低产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例题13】(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2)轻;春;干燥(少雨);冷锋??(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例题14】⑴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 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草原退化 ⑵四川盆地 酸雨 湿润多雨 以燃煤为主 ⑶不合理的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水土流失 ⑷淡水资源短缺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集中在夏季,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⑸燃煤 大气 ⑹地域 结构 产业 【例题15】(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例题16】(1)A人的管理调控 B生活废弃物 C生产废弃物 D劳力、科技 (2)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增长数量 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生产和消费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进步 (3)见图 【例题17】(1)春季低温阴雨 夏季干热少雨伏旱(旱涝灾害频繁) (4分)(2)附近有大冶铁矿,原料丰富;能源供应充足;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有多条铁路、公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市场较大;国家政策支持。 (答对其中3点即给6分)(3)铁矿石(1分) 煤炭(1分) 钢铁(1分)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4分) 【例题18】(1)略(2)经济因素(靠近原料产地,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可持续(3)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 经济 经济 资源环境 (4)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造成危害 【例题19】(1)A.饲料加工 B.食品加工 C.初级生产者 D.初级消费者 E.沼气池 (2)粮食、果品、蔬菜等 太阳能 (3)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4)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善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好处:开展综合利用,既促进生产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又降低污染,获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5)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沼气,利用节柴灶,既节省开支,又净化环境。 (6)今后可以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方向发展。(7)农业发展走“生态农业”道路,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要改变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避免“石油农业”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例题20】.⑴①D ②C ③E ④A ⑤B ⑵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农副产品的良性循环、综合利用等 ⑶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相对短缺 深刻的环境危机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 1——10 BBCBD BCBAB 11——20 CDADD CADBB 21.(1)降水较多,黑土肥沃,农作物产量高 降水较少,地表多流少,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垦和放牧 (2)土地荒漠化,风沙危害,水土流失 继续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3)正确。因为北大荒属沼泽,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它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应该予以保护 22.(1)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荒漠化面积扩大 (2)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加剧了西北地区的荒溪化 (3)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植被少,地表多为沙质沉积物;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放牧,滥垦草原(不合理农垦);过度樵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农业、牧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化 资源 环境 23、?(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B??(3)B?D ?? (4)减轻了淡水变成;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24、(1)总是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只答大气污染的得分)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25、 (14分)??(1)种类多;储量大;分布不均??(2)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地形??(3)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 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4)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6、(1)油轮石油泄漏;远洋运输、捕捞等排出的生活污水:某些公司倾倒的工业废弃物 (4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即可得满分。)(2)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远洋航线沿线和渔业资源丰富海域(渔场)(2分)。 防治措施: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2分);防止油轮泄漏,控制向国际公海海域排放各类废弃物(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27.(1)12 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它区工业污染源少)。(4)措施;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28、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在图2中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28、(1)0.30-0.32 1.1—1.5 1.6-2 (2)见图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29.读下面图表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中国单位产值耗能(万吨标准煤/亿元)与单位产值CO2排放量(百吨碳/10亿美元)变化表: 年代项目 1957 1961 1970 1975 1978 1980  中国单位 产值耗能 9 14 13 15 16 15.5  单位产值CO2排放量 5280 8320 7200 8400 8960 7360   年代项目 1983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中国单位 产值耗能 8.5 7.5 6 5 4 3  单位产值CO2排放量 4800 4400 3280 2800 1840 1280  阅读中国单位产值能耗与单位产值CO2排放量变化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位产值能耗与单位产值C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上图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明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率;______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率明显高于能源消费增长速率,此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下图表明,印度的单位产值CO2排放量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其差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均呈下降趋势 (2)90 我国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3)印度的单位产值CO2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图)8",回答29—30题。 29.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环境 C.丙表示人口 D.丁表示经济系统 30.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B.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C.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D.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2、读景观图,根据图中所标数字顺序,进行过程分析  (1)砍伐森林的起因(图中1)① ;② ;③ 。 (2)引起的环境破坏(图中2、3、4)① ;② ;③ 。 (3)导致对水库的影响(图中5、6)① ;② ;③ 。 (4)造成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 。 2、(1)① 因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木材 ② 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种粮食 ③砍树作燃料;(2)① 水土流失,山石裸露 ② 滑坡 ③ 农田、村庄被冲;(3)① 土壤淤积水库,库容减少 ② 缩短水坝寿命 ③ 洪水泛滥;(4)周围居民无法生存,迁往其他地区。 知识材料阅读—— 《 中国的环境保护政府白皮书(二〇〇六年六月·北京) 》 中国的环境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政府环保政策: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1996-2005十年间中国保护环境工作: 1、环境保护法制和体制: ①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 ②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③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 ④中国实行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 2、工业污染防治: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①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②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八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③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海南、吉林、黑龙江等9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 ④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 ⑤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 ⑥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 3、重点地区污染治理: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三河”、“三湖”、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 “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 ①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跨越全国14个省(市),居住人口3.6亿。防止的办法:制定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设重点治理工程。如在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建设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理了库底固体废物,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②“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防止办法: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炉灶燃用散煤。 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措施: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如使用天然气,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对机动车实施了环保标志管理,对高排放黄标车采取限行措施,淘汰老旧机动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欧号标准);修订完善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建筑工地管理,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市区100多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部关停。 ④渤海污染治理。治污办法: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4、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 城市环保办法: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具体做法: ①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关闭污染严重企业,利用地价杠杆把一些污染企业迁出城区,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染”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把旧城改造与调整城市布局相结合,解决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②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减轻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 ③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④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家第Ⅰ阶段标准提高到国家第Ⅱ阶段标准,并制定了国家第Ⅲ阶段标准。办法:使用清洁汽车,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减少铅排放。 ⑤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 ⑥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5、农村环境保护 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法: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 ②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③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 ④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推广省柴灶;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6、生态保护与建设 ①造林绿化。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方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林龄结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质量趋于提高,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8.21%。 国家林业生态工程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②草原保护。为加强草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草原工作战略重点实现由经济目标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转变,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③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使乱占耕地现象得到抑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开发,整理复垦,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恢复。 ④水土保持。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多个专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范围由长江、黄河上中游拓展到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和环京津等地区。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在“三江源区”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实施封山禁牧。 ⑤防沙治沙。中国政府将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⑥海洋环境保护。构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了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继渤海之后,又启动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在长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开展了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陆域、海域同步的环境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危险品运输管理,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珍稀物种得到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及海草床等重要生境得以保护。通过采取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压缩捕捞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⑦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天然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保护。 ⑧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对危害较大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开展了“十省百县”灭毒除害行动,提高了公众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和能力。成果: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扬子鳄、朱鹮等—)成倍增加,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圈养数量达到183只。一些物种的分布区逐步扩展,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被不断发现。一百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崖柏被重新发现。 ⑨湿地保护。全国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湿地近45%,洞庭湖、鄱阳湖、扎龙等3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批准了10个城市湿地公园。 7、环境经济政策和投入:“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主要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污染治理、污水、垃圾产业化及中水回用工程等。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管理,排污费收入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扩大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范围。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 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业类项目实现了“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国家环保部门将内蒙古、新疆、广西及大连市、武汉市等五个行政区,铁路和石油化工行业,以及宁夏宁东煤炭化工基地规划和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列为首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澜沧江中下游、四川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沅水流域等流域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和大渡河流域水电梯级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了环境与发展协调性,提出了流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整体性安排,以减少淹没耕地,和淹没县城,减少移民数量。 9、环保科技、产业和公众参与。中国重视并不断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10、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长江中上游洪水防治、区域海行动计划和防止陆源污染保护海洋全球行动计划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并积极履行这些条约规定的义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