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高考地理二轮能力提升教学案
自然地理复习策略和学法
自然地理涉及地图知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整个地理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难点和区分点,历年高考试题分值都较大。这个部分的有效复习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考试成绩十分重要。因而教师在备考中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向以及课标和大纲的能力要求抓住教材的主干知识,统揽全局,组织和引导学生高效复习和训练。
一.研究教材,理清联系,建立知识体系
自然地理的学习重在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外在的规律和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产生的内在原因及相互联系和影响,教师要注重说理,让学生真正理解。该部分的学习对整个地理复习过程十分重要,是后面两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该部分的复习不可求快,复习时可用思维导图,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建立知识体系。
复习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把原理讲解透彻,地理规律呈现明显,适度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把初高中中同一类型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打破初中高中教材的界线。例如:天气与气候部分,需要把高中的《大气环境》与初中的《中国的气候》相结合进行备课;陆地水与海洋水部分,需要把高中的相关知识与初中教材中《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等相关内容结合。如气候的复习
(1)分析气候形成因子
三大自然因子对气候形成的内在决定作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过程
(2)掌握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抓住气候的两大要素
适当使用地理术语——如高温多雨、温和湿润……
掌握各种气候的主要特点
(3)了解气候类型和判别步骤
根据特征气温的特点确定气候带。
根据降水数量、季节分配判断气候型。
寻找气候分布规律
(4)建立气候全球分布模式
(5)挖掘气候的内涵、进行气候的拓展
外延——自然带知识系统
内涵——气候资源与灾害防治
二.研究考纲考题,把握主干热点,突出重点难点
地图知识——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各种等值线地图及区域地图的判读。
地球知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时间的计算和应用)
天气和气候——大气受热原理,大气运动原理和规律,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现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陆地和海洋——地壳物质循环和水循环原理,板块构造学说,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河流的补给与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陆地自然带和三种地域分布规律。
资源和灾害——海洋与陆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利用,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2008文综1)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l 5° 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 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 D.4月、5时
三.把基本规律、原理、特征落实到图上
地理复习中尤其需要解决各种地图的问题,变换复习角度做到:
熟悉地图——熟悉教材基本地图的内容,凡是地理教学大纲(或课标)中规定的知识,都能从地图上掌握。如世界地理部分,能在地图上熟悉各大洲、大洋、地区、世界重要国家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重要交通线、 城市等。
看懂地图——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识别地图上各种常见的图例注记等。
运用地图——指在上述基础上,分析各种地图,(如示意图、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图导、图解、图变、图练。强化地理图形语言的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技能的训练 ,形成“心理地图”。
(2006文综1)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3—5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5.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四.加强与区域地理联系,做到区域搭台自然说理
系统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在众多的区域性基础上综合归纳出来的,即区域地理中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是系统自然地理的基础。高考试题表面上看是区域地理的内容,但答题运用的都是自然地理原理。即区域搭台,自然说理。例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等方面入手。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2007文综2)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9.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
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五.精选习题典例剖析,解决问题体现价值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思想。高考试题对社会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十分关注,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时代性。从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形式来看,意在提醒考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但是它的呈现形式已由显性转向隐性,所以复习不能忽视了夯实双基,不能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把对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08文综2)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9.导至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10.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11.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六.建立思维模式,形成分析描述方法和答题模式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描述: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候分布⑥气象灾害
分析等温线图一般规律:w.w.w.k.s.5.u.c.o.m
①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②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高温地区广且该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低温地区广且该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高高低低”)③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突出。
④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海洋影响显著。⑤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或垂直变化大。⑥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城区或冬季的湖泊;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①水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次数);③水位季节变化;④冰期(凌汛);⑤含沙量;⑥落差,水能资源。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②长度与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④上中下游的划分;⑤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⑥落差或峡谷分布
(2006天津文综)36.(26分)读我国两区域图(图10),回答问题。
(1)?请分别说明图中长江、渭河流向不同的原因。(4分)
(2)?图中所示长江、黄河河段的下游,已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对嘉陵江、渭河相同的影响有哪些?(4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