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  旅游地理 第三单元 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 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第一节 旅游资源评价 【设计思路】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而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该部分内容是高考的热点内容。本课可以运用典型案例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辩证的评价某区域的旅游资源。 【知识构建】 本课核心知识属于两部分内容,一是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二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明确旅游资源的价值;学会评价旅游地的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与其他条件。 3.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观念评价某区域的旅游资源,认识旅游资源评价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情况,本课重点是旅游资源的评价。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能否全面、准确、辩证地评价某区域的旅游资源。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问题:你或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去过哪些旅游景点旅游?问问他们选择该景点的理由和去后的感受?如果你有外出旅游的机会,最想去中国的哪些旅游景区?谈谈你选择的理由?教师收集相关问题的答案,提前收集相关区域的景点分布图和景观图。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调研 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分布图,问题: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去过哪些旅游景点旅游?问问他们选择理由和去后感受?如果你有外出旅游的机会,最想去中国的哪些旅游景区?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让学生有意识运用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第64页、68页内容,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 ①问题1:为什么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旅游资源的评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②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答案作出正确评判。 自主归纳总结 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内容解析]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前提。对科学制定旅游开发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有定量、定性分析。 探究活动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①分组,布置任务:全班可分为6-8个小组,每组成员之间交流课前布置的问题。 ②投影展示1:中国主要著名的旅游景点分布图及相关景区图片景观图、中国地形图、交通线分布图等 ①学生分组讨论 ②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交流本组的成果 ③学生提问或质疑 初步学会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内容解析]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的规模和组合状况  (2)旅游资源的等级与特色  (3)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评价 内容 核心要点  开发条件的评价 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 优越的地理位置可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交通条件决定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   客源市场条件 时间:分析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及可能形成的旅游淡旺季    空间:游客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中国客源主要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国际客源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   区域环境背景 自然背景:地质、地貌、气候、生物、灾害等;自然环境背景直接决定旅游资源的质量。    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局势、政策、卫生保健、开放程度及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环境背景决定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经济背景 开发能力、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设施)   旅游容量 在保证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质量的前提下,旅游区(点)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旅游者的最大数量。旅游容量的大小影响旅游规模和旅游活动质量  探究活动3:案例深度分析,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和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开发条件。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案例 分析,评价旅游资源 ①投影展示案例1:中国主要著名的旅游景点分布图,黄山和布达拉宫的景观图、相关介绍材料。 ②展示问题1:对黄山和布达拉宫游览价值进行比较。 ③展示问题2:对黄山和布达拉宫开发条件进行比较。 ④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学生答案中的问题 ①学生讨论回答 ②学生读图、分析材料回答 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读图能力,学会学以致用。掌握辩证及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①投影展示案例2: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旅游景点分布图,著名景点景观图、门票价格、年接待游客数等材料。 ②展示问题1:与廋西湖比,西湖年接待游客多、收入高的原因。 ③展示问题2:试评价扬州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①学生讨论回答 ②学生读图、分析材料回答 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读图能力,学会学以致用。进行乡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案例1:中国主要著名的旅游景点分布图,黄山和布达拉宫的景观图 案例2:扬州瘦西湖和杭州西湖旅游景点分布图,著名景点景观图 [内容解析] 案例1: 评价 内容 黄山与布达拉宫分析  游览价值的评价 共同点 等级高,特色鲜明,与周边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状况好,历史文化价值高等   不同点 黄山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等  开发条件的评价 共同点 旅游容量较小等。   不同点 黄山地理位置更优越,交通更便利、离客源市场更近,开发能力更强等  [内容解析] 案例2: 1.与瘦西湖比,杭州西湖等级高,规模大,知名度高、历史文化价值高,免费开放后可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等(合理即可) 2. 优点:扬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东部客源市场,客源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更强等,旅游容量不大,不足:部分景点旅游容量小,缺少特色,游客停留时间短等(合理即可)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 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和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 1.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得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依赖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定行程。图1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析线路一的优势。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 解题指导:第(1)题,从图示可看出,线路一连接的景点多,且既有人文旅游资源,又有自然景观,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且线路较短。该题应从旅游资源价值、地域组合、游览时间等方面去分析。第(2)题,海岛面积小,环境容量小,且海岛孤立于海洋中,对外交通方式单一。 答案:(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高;旅游线路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2)海岛旅游环境容量有限;对外交通方式单一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举世闻名的国际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2000多年来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图2为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1)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沿古“丝绸之路”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 (2)指出古“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开发的主要不利条件。 解题指导: 古“丝绸之路”多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因此旅游时相关注意事项容易分析。第(2)题,从自然条件、景点地域组合状况、交通通达度、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答案:(1)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2)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景点分布分散,地域组合状况差;交通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经济落后,开发资金短缺。 3.地中海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水域,具有浪漫的海洋气息,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产生地和国际旅游接待地。图3为“地中海周边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地中海地区每年吸引约5000万游客,旅游收入达120亿美元,这些游客主要来自于_______地区(西欧、北欧或中欧)。每年的_______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简要分析其原因。 (2)简要分析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地的原因。 (3)图中甲处旅游业不如乙处发达,从经济背景、区域环境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解析指导:第(1)题:地中海气候相关的知识。第(2)题:本区域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接待地可以从客源地、旅游资源价值、市场距离、地区接待能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北非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政治动荡(比如利比亚内战)等因素阻碍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 答案:(1)西欧 夏 地中海气候,夏季阳光充足。 (2)区域经济发达,游客人数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好,地区接待能力强;市场距离短;欧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便于游客出入境。 (3)甲地经济不发达,旅游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混乱,政治局势动荡。 4.表1表示北京市国内旅游者地区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北京市国内旅游者地区分布表 地区 河北 辽宁 山东 江苏 湖北 河南 黑龙江  所占比 例(%) 12.35 10.30 6.91 5.45 5.40 5.25 5.02  地区 四川 吉林 山西 湖南 上海 内蒙古 陕西 广东  所占比 例(%) 5.02 4.82 4.80 3.84 3.52 3.40 3.02 3.0  (1)北京国内旅游的最大客源地是______省,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江苏到北京旅游的人数多于河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优越,是我国吸引游客最多的城市。请你对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进行合理的评价。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具有很高的___________价值和___________价值,但是多年游人相对不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第(1)题,首先从表中获取到北京市国内旅游者中河北省的比例最高,根据河北与北京距离近得到河北游客比例高的原因。第(2)题,河南省的人口多于江苏,与北京的距离比江苏近,因此江苏游客多于河南的原因应从经济方面来说明。第(3)题,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知识来分析。第(4)题,应联系影响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因素来分析。 答案:(1)河北 河北省与北京的距离近 (2)江苏经济较发达,旅游消费需求多 (3)北京市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旅游资源组合状况好;北京市位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旅游消费市场大;北京市对外交通便利;北京市地区接待能力强;北京是我国特大城市,旅游环境承载量大。 (4)历史文化 科学 旅游资源功能单一,资源组合状况较差,相关配套设施比较薄弱 【教学反思】略 第二节 旅游规划 【设计思路】 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这部分内容抽象,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多,加上学生又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课教学的难度较大。本节课通过读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试图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有助于学生准确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并能够达到学以致用。该部分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异较大,所以试题中更多的是考查应用,而不是单纯基础知识的识记。 【知识构建】 本课核心知识为旅游规划的一般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规划的作用、旅游规划的类型。 2.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认识旅游规划的作用,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培养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旅游规划作用的了解,体会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行为的重要性,培养科学观。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结合案例,对景区开发方向、旅游资源特色、各种服务设施进行旅游规划。 2.教学难点 结合案例,对景区开发方向、旅游资源特色、各种服务设施进行旅游规划。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问题:在你去过的旅游景区(点)中,你印象最深(好、差)的是哪一景区?该景区中你最喜欢的旅游项目是什么?游客多吗?景区的吃饭、住宿安排,你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你想怎样安排或规划?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调研 展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分布图,问题:在你去过的旅游景区(点)中,你印象最深(好、差)的是哪一景区?该景区中你最喜欢的旅游项目是什么?吃饭、住宿安排,你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你会怎样安排或规划? 学生回答。 让学生有意识运用旅游规划的内容、基本要求进行分析。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旅游规划的含义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旅游 开发,规划先行 ①阅读课本70页:展示张家界风景区示意图,张家界“百龙天梯” 图片(图1)等。 ②投影展示问题1:你有什么看法,这与旅游规划有关吗。 ③投影展示问题2:什么是旅游规划,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④投影展示问题3: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关系。 ①学生阅读资料。 ②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材料和图片,了解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内容解析] ①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教训: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景区景点的无序建设,对景观资源的开发性破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的各种短期行为等。 ②旅游规划是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作用: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协调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协调景区内各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提高旅游区经济素质;保护景观资源,促进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③旅游规划不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和蓝图,它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来合理发展旅游业,而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是对旅游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与细化,它是旅游规划的一部分,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根本保证,它使旅游景区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经济效益。两者不能等同。 探究活动2: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探究、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旅游规划的内容 ①展示“规划之鹰”图片。 ②问题1:该图片中各数字序号或鹰的部位代表什么含义。 ③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上述问题。 ④展示问题2:根据图片,你觉得旅游规划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结合课本尝试进行归纳和分类。 ①学生读图 ②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③学生讨论并回答。 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提高自主归纳概括的能力,并可为后面的案例分析做好理论方面上的支撑,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内容解析]①“规划之鹰”,其各部位代表的含义依次是: 部位 代表含义  鹰头 ①吸引物和旅游活动  翅膀 左翼[来源:Ks5u.com][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交通条件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来源:Ks5u.com]   右翼 ③住宿条件  鹰尾 ④社会经济因素  前方 ⑤客源市场的导向  鹰的上下左右 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的自然、 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   ②旅游规划的内容 内 容  核 心 要 点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考虑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重点关注旅游资源、客源市场。  旅游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 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主题、功能等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要素;策划旅游产品。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对“食、住、行、游、购、娱”等设施进行规划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 对旅游区分期建设和旅游开发保障系统进行规划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③旅游规划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内 容  规划理念新颖 现代旅游规划重视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的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旅游特色的营造,重视旅游区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调查分析细致 旅游规划必须建立在深入细致、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并对调查内容作出客观的评价  旅游定位准确 定位准确,旅游地区旅游方向明确、目标准确,采取的旅游开发措施可取的良好的效果;否则,将会妨碍旅游业的发展  空间布局合理 既要因地制宜地布局旅游要求,又要便于组织旅游活动;既要整体规划,完善空间布局体系,又要集中紧凑,突出重点,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内容体系完整 旅游规划要有完整的内容体系,包括发展目标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空间布局体系、产业要素体系和旅游支持保障体系等  规划科学可行 旅游规划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特色性、规范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对旅游地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探究活动3: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如果你是规划师,结合景区规划的原则对下列景区进行规划,并说明理由。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旅游景区规划 ①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下述问题。可分为6-8组。 ②投影展示:景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③展示:课本案例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展示案例2、案例3、案例4、案例5—学以致用 ④引导各小组一个案例。各小组内讨论,组间竞赛,谁规划的更好。 ①学生读图,分析材料 ②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③学生评价谁是最好的规划师,哪组获得规划先进小组。 复习巩固相关知识,提高读图分析问题能力,学会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沟通的能力,通过组间的竞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内容解析]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景区的吸引物 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它是旅游景区赖以生存的依附对象,是景区经营和吸引旅游者的招牌,也是景区中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点。   旅游者 旅游者处于主体地位。   景区的服务业等 旅游景区的服务业就是旅游景区内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交通、食宿、娱乐、 通信 和购物等几个方面。  景区规划 基础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导向 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   指导 旅游审美原理   内容   案例1:某大城市郊区,山峦起伏,林木苍郁,水库明净,温泉遍布,尤其是春季风景如画。山麓地带古宅成片,民风淳朴,瓜果飘香,鱼虾满塘。为吸引游客,当地的旅游区规划在中心服务区兴建音乐喷泉、叠水假山、休闲广场等景点,还增加了“西游记宫”和大型游乐场。但景区建成开放以后,游客远未达到预期的人数,尤其是“西游记宫”几乎无人光顾。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旅游规划不成功的主要问题有 。 [内容解析]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区布局过多的接待服务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西游记宫”等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鲜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原 则 说 明  突出景观特色 特色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旅游景区有了特色才有生命力、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要将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维护生态平衡 在开发旅游景区时要遵循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最佳综合效应 在开发观赏价值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景点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景点的利用率,并同其他行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点的 综合使用价值。  案例2:某开发商要在海边建疗养中心,计划在图2中的A、B、C三个区域中选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疗养中心最好建在A、B、C中的哪个区域?理由是什么? (2)据图上的信息分析,该地旅游发展的条件和旅游特色是什么? 案例3:游憩区是景区一种很重要的功能区,是作为人们休息娱乐,减轻旅游疲劳的场所,图为某沿海旅游景区规划图。若在图3中A、B、C地建设游憩区,请选择一地并说明理由。 案例4:图4为“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 A.沿河漂流  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 D.乘游船观湖 (2)此处旅游景区中下列哪一个区域所占比重最大(  ) A.游览区   B.保护区   C.服务区 (3)若在此处建一假日野营地和游憩中心,选址在何处较好?理由是什么? 案例5: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图5为“新疆的千泉湖景观图”, 它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天山山脉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湿地植被面积达两万多亩,水域面积达5 000亩。湖边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中,有大小泉眼三千多个。万亩水波芦苇成帐,水道纵横,各类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湖面上碧波荡漾,岛屿点点….能见白鹭亮翅,成双成对的鸬鹚觅食;偶有惊吓,水中的鸟群顿时群起腾飞,齐鸣空中。千泉湖北岸,有千亩以上保护完好的平原原始次生林,桦树、灌柳、沙枣、红柳等林木生机勃勃。 (1)结合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请你谈谈怎样规划建设千泉湖景区。 (2)千泉湖可规划建设哪些项目? [内容解析] 案例2.(1)C区域。A区域是沙滩,这是海滨主要景区和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B区域是林地,它是海与陆的边缘地带,既有保护沙滩的作用,又是海滨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C区域是荒地,所以,在C处建疗养中心,既不破坏海滨风景,也不占用好地,附近有温泉又离海较近,且紧靠公路,便于交通出行以及人们欣赏海景和休养健身。 (2)条件:有优美的海滨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集群性好,游览价值高,有公路通过,交通便利;旅游特色:海滨风光,观光度假、康体娱乐疗养等。 案例3.选择B地;理由:B地为沙滩,景观的娱乐性强;位于主要景点的中间,地理位置优越;C地区为生态保护区;A地区建筑物多,环境容量小。 案例4:(1)B (2)B (3)假日野营地或游憩中心,应选址在城镇到海滩间,靠近海滩的位置。靠近海滩,海水的水质好;从城镇到海滩之间交通便利,可与现有交通线相连;选址处可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选址处傍海,美学价值高。 案例5:答案:(1)突出湿地的特色;遵循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景观的规划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和谐统一;开发时要维护生态平衡,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建设水上乐园,开辟观光码头、垂钓区及水鸟观赏区;建设游泳馆;建设千泉湖民俗度假村。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 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旅游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 1.图6为“皖南某古村落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古村落是黄山脚下一个著名的旅游点。目前,旅行社设计的古村落游览线路主要涵盖了村落的一部分,线路上分布有饭店、旅馆,以及手工艺雕刻、茶叶、古董等商铺。其实,村落另一部分还有更具特色的名人名居、田园风光,由于这些景点没有纳入游览线路,这里的街巷年久失修,居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劳务输出和种植业。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该古村落原游览线路存在的问题。 (2)针对原游览线路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重新设计了一条新游览线路。根据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阐述新游览线路的意义。 (3)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合理”的原则中“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分析新游览线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措施。 解题指导: 第(1)题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要求不高 (2) 主要涉及旅游业的意义(3)考查运用旅游规划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1)问题:未能串联起古村落东、西部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村内游览线路出现了回头路。 (2)意义:促进了该古村落东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全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村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任答三点即可) (3)问题:出入口相距较远;出口没有停车场;东部旅游商业点少;东部部分街巷失修;这些都给游客带来不便。(任答两点即可) 措施:在出入口之间设置内部 2.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将会促进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材料二:图7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1)世博会期间,国外观光客将大批涌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假如你是旅行社的业务经理,请根据游客的需求,拟定三个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主题旅游活动。 ①     ②      ③      (2)请从地理位置、交通与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苏 州与宁波相比所具有的旅游优势。           、            、                    (3)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业的快速发展,应该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    、    、    。 解题指导:苏州和宁波相比,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部位,地理位置比宁波优越;从图中看出苏州的交通运输比宁波便利;苏州更靠近上海,客源距离较近。旅游规划的内容应考虑景区旅游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和客源市场规划。 答案:(1)①古典园林观赏游 ②水乡古镇民俗游 ③普陀山佛教游等 (2)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 靠近上海,客源地距离近 客源范围广等 (3)旅游景区的规划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 客源市场的规划 3.拥有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浙江省“农家乐”越来越受城里人欢迎,到“农家乐”放松心情,体验“吃农家、住农家、游农家”的绿色生态旅游,无疑是城里人的最佳选择。 (1)分析浙江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有利条件。 (2)“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吸引城市游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3)“泉水叮咚日夜吟,乔松弄舞伴天音。神怡疑似琴弦韵,唤醒山花水底云”,山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最佳境界是________。 (4)某中学生代表团要去浙江山区体验“农家乐”休闲旅游,请你为他们当一回导游。帮他们设想一下可能有哪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解题指导:第(1)题,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等方面分析。第(2)题,“农家乐”以农村景观为主,与城市景观差异大,对城市人群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第(3)题,从诗词中可以体会到“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第(4)题,从山区景观上分析设计即可。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等“农家乐”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靠近上海等长三角的城市群,客源市场稳定;交通方便,通达度好。 (2)城乡景观差异大 (3)以情观景、情景交融 (4)爬山、垂钓、赏花、摄影、农产品采摘、野炊、农家小吃、民俗活动体验等。 4.图8为“我国某沿海地区地形示意图”。当地拟在此建设滨海旅游区,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海水浴场和滨海地质公园(滨海地质公园是利用海岸带的地质地貌景观建设的集观光、科普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读图回答问题。 (1)现有A、B两处拟选地址,根据地质地貌条件,海水浴场和滨海地质公园分别适宜建在何处?并说明理由。 (2)滨海地质公园的管理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护游客安全? 解题指导: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A处等高线稀疏,所临海域的等深线也较稀疏,坡缓水浅,适宜建海水浴场;B处等高线重合(陡崖),为海蚀地貌,适宜建滨海地质公园。第(2)题,防范措施包括对公园本身的除险和对游客的警示及保护两方面。 答案:(1)海水浴场适宜建在A地;滨海地质公园适宜建在B地。 理由:A地:坡缓水浅、有沙(砾)滩;B地: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 (2)设立安全警示牌;在陡崖处设置护栏,对崖壁进行除险加固。 【教学反思】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