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地理计算问题 【基础要点归纳】 一、各种地理计算之间的关系  二、各种计算的基本方法 1.地图的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 ①1o经线长为111km, 1o纬线长为111cosαkm〔其中α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 ≤▲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⑴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 两地之间距离的计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只要量出所求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再用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一定要一致。二是通过经度或纬度差来进行计算,纬度差1度的经线长约为111千米,经度差1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千米×cosφ(φ为所求地的纬度)。 ⑵相对(断崖)高度的计算 断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若干条等高线的重叠处,其顶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或之上,而底部的海拔高度应为几条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或之下,同时通过归纳得出,断崖的顶部和底部的相对高度H为:d(n-1)≤ H < d(n+1) (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2.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 Vα=1670cosαkm/h。  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关计算 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o,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③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  中心对称点的分布 地球上某点A(X,Y)关于球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以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如果将地球分成“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地球的比重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o)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o,夜半球<0o,晨昏线上为0o;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o-▲φ。  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o。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回归周期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o的纬线;②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①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Ⅰ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度,时间上相差1小时,4分钟相差1度。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Ⅱ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Ⅲ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Ⅳ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⑵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⑷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3.其他计算 计算类别 相关原理  气温计算 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气压梯度的计算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面积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等于城市人口数除以该地区总人口数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各类“地理计算”的关键知识与思路: 关键知识 计算思路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中,实际距离要将千米或米换算成厘米。求实际距离则要把得出的厘米换算成千米或米)。 1.先求出该图要表示的实际距离 2.算出图上要表示的距离 3.根据比例尺公式进行计算  地面高度、深度和温度的计算 ①地面高度表示的两种方法: A 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B 相对高度:指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②不同高度温度的差异: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③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平均每加深100米,地温上升3℃(15千米以下,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少;常温层深度,中纬比赤道和两极深,我国北方约为30米)。  地方时与经度的计算 掌握时间与经度的关系。即要掌握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1小时转过15°经度,4分钟转过1°经度。 1.计算经度差 2.将经度差化为地方时差 3.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反之则减时差)。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除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0°外,其余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相邻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西12区的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此外,跨年月的计算要注意月大月小,平年和闰年二月份的天数;还要注意有无动程时间等要求。 1.先确定时区,求时区差 2.再按公式运算或图示法计算区时 ①时区的计算: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所得商数,再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小数点后4舍5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②区时的计算:某地的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 两地时区差:若两地在中时区同侧,则时区数相减,两地在中时区的两侧,则时区数相加。若所求区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区差;若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区差。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理解纬度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即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多少度,即H=90°-纬度差 1.计算纬度差 2.利用图示法或计算公式运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计算公式:某地昼长=(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 2.在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的计算 读懂日照图,看出太阳此时直射哪一条经线,则此经线上各点为12点。 1.找出图上受太阳光直射的经线(确定为12点)2.算出某点所在纬线圈上的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范围3.根据经度和时间的关系,推算所求点的昼夜长短。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换算 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在自转周期上的差异 太阳日……360°59′……24小时 恒星日……360°……23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了59′,的经度,时间上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运动线速度的计算 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快,1670千米/小时,在南北纬60°处约为赤道的一半;公转线速度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速度较慢,在近日点时(1月初)速度较快,故从春分--秋分,约为186天,从秋分--春分约为179天。  经纬度距离的计算 掌握纬度每间隔1°之间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约为111千米。经度间隔1°之间的纬线长度长短不等,由赤道上的111千米向两极递减至零。  2.地理计算综合题的复习备考策略 近年高考试题中的地理综合计算题,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材料运用教材中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加以计算;二是提供信息材料和计算公式(教材中未涉及的计算方法)来计算。针对这一高考命题思想,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计算原理。运用地理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相关地理计算的规律、原理还是较多的,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归纳整理相关的地理计算原理,搞清各种计算方法。例如:①比例尺的计算,包括比例尺的三大要素的相互换算、经纬网图中实际距离的计算等;②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包括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水库大坝高度计算等;③温度计算,包括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某一高度的气温、利用地温递增率计算某一深度的地温等;④时间的相关计算,包括地方时、时区、区时计算和逆向的根据时间推算经度,两天不同日期范围计算等;⑤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包括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的相互换算、光照图中的昼长计算、极昼极夜的纬度推算等;⑥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建筑物合理间距的计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推算纬度等;⑦人口密度计算;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⑨森林覆盖率计算;⑩各类构成比例的计算,包括农业产值构成计算、工业产值构成计算、能源消费构成计算等等。 ⑵强化材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从各类资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目前高考地理的十大能力要求之一。近年的高考地理计算综合题充分反映了这一能力要求趋向,或以文字材料、或以图像材料、或以表格材料展现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再根据相关的地理计算规律、原理或公式加以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备考阶段,对考生而言,则应以近年高考试题为样本,加强相关试题的适应性训练,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材料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解题方法,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典型高考题】 (2008年广东卷)图3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读图回答1-4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 30°E, 20°N B.150°E, 20°S C.30°E, 20°S D.150°E, 20°N 2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C.乙地昼长20小时 D.甲地夜长12小时 3.此时与东十区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是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大于二分之一 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 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 D.日本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 解析:从图中可以读出这样一个信息,70°S纬线上0时日出,由此可以判定此时70°S纬线上发生了极昼,太阳直射点在20°S纬线上。 第1题: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就可以计算出12时所在的经线度数是150°E。 第2题:从图中可以读出甲乙丙丁的日出时间分别是0时、2时、4时、6时,由此可以计算出它们的昼长分别是24时、20时、16时、12时。 第3题:只要计算出此时的0时在西二区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有14个时区已经进入新一天。 第4题:虽然已经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150°E,20°S),但并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也就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A、B两个选项也就不能选。C选项就更错,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答案1.B 2.C 3.D 4.D 5.(2008年重庆卷)一列时速为189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解析: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长约12.6cm,计算出两地的实际铁路长度,从而计算出两地的行驶时间,再根据时区差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 B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