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后冲刺15天主干知识一天一记
大气
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氟氯烃化合物的增加破坏臭氧使其减少
2、对流层: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原因:地面是其热量的直接热源。
⑵对流运动显著。原因: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造成的。其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平均高度:12千米。
3、平流层:⑴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原因: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与人类关系也密切: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4、[明确几个要点]:①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②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大气物质是水汽、二氧化碳。
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是大气逆辐射。这种补偿作用在夜间更为明显,当云层厚的时候,大气逆辐射更强些。④解释现象: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⑤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生命生存的重要性: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也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保持在15℃,且变化不大,适宜人类生存。5、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6、气温的日变化:
太阳辐射
地面温度
大气温度
最大值
正午12点
(H最大)
午后1点
(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候)
午后2时左右
(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候)
最小值
夜
日出前后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太阳辐射
大陆
海洋
最高值
6月
7月
8月
最低值
12月
1月
2月
【扩展】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7、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比较一月、七月图,读等温线的数据变化,找出规律)
①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③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记法】: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8、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9、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10、认识风向和风级
1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使一些地区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北半球夏半年,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位置偏南。
①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到赤道以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
12、一月、七月的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
西侧大西洋←------------ 亚 欧 大 陆 ----------------→东侧太平洋
一月: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1036 hPa)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切 断 ---------------→(副极地低压带)
七月: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996hPa)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切 断 ----------------→(副热带高压带)
·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气压中心的位置、强度异常,会造成各地天气、气候异常。
13、季风环流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处在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最明显,季风最典型。
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如: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的形成。
冬季:东亚一西北季风,南亚一东北季风
=====盛行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夏季:①东亚一东南季风====盛行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即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高温、湿润和多雨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②南亚一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
14、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 ①上升气流:气旋、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②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离海洋越近,水汽越多,降水越易形成。如:夏季风、西风带、信风带的迎风岸。③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不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①下沉气流: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区;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风、信风带的离风岸。
15、伦敦早期工业发达,烧煤为主,尘埃多,加之近海,湿度大,易成雾,有“雾都”之称。
16、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实例:东南亚的对流雨。
地形雨:特点: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 富。例子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国的雨极: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风坡典型区: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
锋面雨: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实例: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台风雨: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典型分布地区: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7、降水的时间变化。
①全年多雨型:“热雨”——2000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②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③夏季多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④全年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18、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19、冷锋坡度一般较陡,降水区域较小,雨区主要在锋后。
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城市,城市天气晴好,温度较高;过境时:城市上空云层增厚,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过境后:城市被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 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陡降,天气转晴。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北方的冬、春季节常见的冷锋,若锋前的暖空气比较干燥,锋面过境时往往无降水,常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20、结论①中国降水主要是锋面雨。②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反常会形成水旱灾害。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③了解春旱、梅雨、伏旱的发生季节和成因。
21、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偏南风,气旋的西部吹偏北风。反气旋的东部吹偏北风,反气旋的西部吹偏南风
22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都是气流上升,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连续性降水;气旋后方是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23、[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 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2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最高温月
最低温月
大陆性
7月
1月
海洋性
8月
2月
①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比较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降水较丰富,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
· 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良性的:·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恶性的: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25、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有不同的种植制度。[案例]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年二~三熟;黄淮海平原:—年二熟或两年三熟;西北、东北平原:—年一熟。
【知识链接】复种指数问题: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26、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27、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 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大部分受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影响较小
28、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中国、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亚洲南部、北美东海岸等频受台风之灾。台风在我国主要影响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及沿海其他省。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也有好处:解除或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伏旱)。降低酷暑。
29、暴雨洪涝:①形成条件:a.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b.强烈的上升运动;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30、干旱: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是一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①形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③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31、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b.加强国际合作;c.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南极臭氧洞”出现时间: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1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