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吴琼 一、教材分析 本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形式有热能、电能、光能等多种,但在本章研究的只是热能、电能。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引导学生研究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大体了解化学热力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的特点;第2节、第3节将把学生带入电化学的天地,研究探讨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本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就是研究电化学的一个方向: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电解的基本原理,本节课将继续进行电解原理应用的学习。 二、设计思路 根据电解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顺序,而是将电解过程同质细化,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在电解原理应用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把握电解池形成的条件:直流电源、两个固体电极、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电解质。其中,阳极的电极材料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电极反应,因此将本部分内容分为两个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1(惰性电极作阳极的电解);电解原理的应用2(活性电极作阳极的电解)。 日期: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第6节课。 第2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1(惰性电极作阳极的电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氯碱工业)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解反应总方程式。 (2)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氯碱工业的原理,提高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形成“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教学难点: 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解反应总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温故知新 【提问】 1.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解池? 什么是电极反应? 2.电解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电路中如何有电流? 3.阳极、阴极如何判断?电极材料的分类? 4.电解熔融NaCl过程中,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解反应总方程式怎样书写? 【提示】液体中的离子只有Na+和Cl-;惰性电极本身不放电。 【板书】 §1.2(二)电解原理的应用1 (惰性电极作阳极的电解) 一、电解熔融NaCl  阳极:  阴极: 2Cl- - 2e- = Cl2↑ 2Na+ + 2e- = 2Na[来源:学科网ZXXK] 总反应: 2Na+ + 2Cl- 2Na + Cl2↑(离子方程式) 2NaCl 2Na + Cl2↑(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来源:学|科|网] 【提问1】李亚晗 【提问2】孙昊:直流电源、两个固体电极、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电解质。 【提问3】李想: 惰性电极包括: 石墨电极、金、铂电极。 【提问4】褚方: 在电解池阳极, 由熔融电解质中的阴离子Cl-失电子; 在电解池阴极, 由熔融电解质中的阳离子Na+得电子。 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检查掌握学情,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情景引入 【设问1】如果刚才的电解池稍作改动,二者有何不同? 【板书】二、电解饱和NaCl溶液  【对比思考】 【设问1】陈宁: 液体由熔融NaCl变成了饱和NaCl溶液 让学生重视在“溶液”中,水的作用。   新课过渡 交流研讨[来源:Z。xx。k.Com] 【设问2】NaCl溶液中存在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 【提示】电解质溶液是电解质与水的混合物,而水是一种弱电解质,进行微弱的电离:H2O ? H+ + OH-,因此,只要是水溶液,一定有H+ 和OH-。 【设问3】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别向哪极移动?将发生怎样的反应?  【设问2、3】 郭一帆: 阴离子Cl-、OH-向阳极移动, 将失电子; 阳离子Na+、OH+向阴极移动, 将得电子。 但是又有一个顺序问题。  深入全面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深化 【设问4】对于阳离子,到底是Cu2+先得到电子,还是H+先得到电子呢?对于阴离子,也有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离子的放电顺序的问题了。 【板书】三、离子的放电顺序 1.阴极上: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 K+< Ca2+< Na+ < Mg2+ < Al3+ < Zn2+ < Fe2+ < Sn2+< Pb2+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