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来源:学|科|网]
课题[来源:学_科_网]
专题[来源:学科网]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枣庄八中南校 陈秀花[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节题
化学电源(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化学电源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讨论式
教学难点
电极反应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
常见电池。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复习引入]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引入] 生活生产中我们有哪些化学电池。
[[师]原电池的原理是什么呢?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原电池有哪些缺点?
[板书] 第二节 化学电源
[阅读]课本P73—74上,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问题]①实用电池的特点;
②什么是一次电池,什么是二次电池?
③判断一种电池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师]①电池的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②电池正、负两极应该如何确定?
[师]电池可以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比如:干电池是一次电池。
[板书]一、一次电池
[展示] 展示学生解剖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投影问题]干电池的两极材料是什么?
电解质溶液是什么?
两极反应式如何书写?
总反应如何书写?
[师]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化学电池。请同学们先观察几种电池示意图:
[师]根据示意图你能说明电池的种类吗?
[过渡]原电池结构简单,时间一长,就不能产生电流,因而没有实用价值。下面介绍根据原电池原理制作的实用电池,他们已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
[生] 四个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
(2)要有电解质溶液;
(3)要形成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生]一般情况
①活泼的金属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生]
锌锰电池(干电池)、铅蓄电池、燃烧电池(氢氧燃烧电池、甲烷燃烧电池)等。
[讲解]化学电源按其工作性质和储存方式可分为一次电池或原电池、二次电池或可充电电池、储存电池、燃料电池四大类。电极一般由电极材料与添加剂(提高导电性能,如金属粉、碳粉等)。正极为金属氧化物、负极为活泼金属。使用何种化学电源往往根据其其用途综合考虑几方面因素(时间、温度等)。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名称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式
碱性锌
锰干电池
负极为锌,正极为金属棒,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原氯化铵、氯化锌)
负:Zn+20H--2e-=Zn(OH)2
正:2H2O +2MnO2 +2e-=2MnOOH+20H-
电池:Zn+2H2O+2MnO2 =2MnOOH+Zn(OH)2
银锌纽
扣电池
电极分别是Zn和Ag2O,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电池反应的产物是ZnO和Ag,
负:Zn+20H--2e-=ZnO +H2O
正:Ag2O +H2O +2e-=2Ag+20H-
电池:Zn+Ag2O =2Ag+ZnO
铅蓄
电池
电极分别是Pb、PbO2,电解质是一定浓度的硫酸,
充电时电极分别是PbS04
[师]找找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关系?
负:Pb+S042—-2e =PbS04
正:Pb02+4H++S042—+2e-=PbS04+2H2O
电池:Pb+Pb02+2H2S04=2PbS04+2H2O
电池:Pb+Pb02+2H2S04=2PbS04+2H2O
阴极:PbSO4 + 2e— = Pb+ SO42—
阳极:PbSO4+2H2O-2e—= Pb02+4H++S042—
总反应:2PbS04+2H2O= Pb+Pb02+2H2S04
[生]阴极和负极 阳极和正极 互为颠倒
氢氧
燃料
电池
一般用30%K0H溶液作这种电池的电解质溶液。电极可用含有催化剂的多孔石墨电极(负极中催化剂可用铂或钯,正极中催化剂可用AgO或CoO)
负:2H2-4e-+40H-= 4H2O
正:O2+2H2O+4e-=40H-
电池反应式:
2H2+ O2= 2H2O
甲烷
燃料
电池
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
负极:CH4 + 10OH- -8e === CO32- + 7H2O
正极:2 O2+4 H2O +8e = 8OH-
CH4 + 2OH- +2O2= CO32-+3H2O
说明:1、燃烧电池的电解质有磷酸(酸性溶液)、氢氧化钠(碱性溶液)、熔融氧化锆(ZrO2)、质子交换膜(H+)。
2、锂电池工作原理:负极( Li)、正极(过渡金属氧化物)
电池反应:xLi+MoS2=LixMoS2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总结]电极反应的书写:
1.原电池的正负极确定
a.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相对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为负极(一般负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但不是绝对的。如Mg-Al-HCl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为 ,但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为 .
b.根据反应的类型判断:可根据总反应式来分析电极是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发生氧化反应,则为负极,若发生还原反应,则为正极。
2.书写电极反应注意的问题
a.电极反应是一种离子反应,遵循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一切规则(如“拆”、“平”);两电极反应式中得失电子数目一般相等。
b.负极失电子所得氧化产物、正极得电子所得还原产物,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如+4价的C在酸性溶液中以CO2形式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以CO32-形式存在);
c.溶液中不存在O2-——在酸性溶液中它H+与结合成H2O、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它与H2O结合成OH-。
d.两极反应相加得到总反应,总反应减去负极反应得到正极反应、总反应减去正极反应得到负极反应。
e.对于可逆电池反应,要弄清楚充电和放电的方向,放电过程体现原电池原理,充电过程体现电解池原理。
板书计划
1.原电池的正负极确定
2.书写电极反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向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化。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应注意:挖掘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科学发展、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后练习]
1.(07天津)天津是我国研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基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含锂的二氧化钴(LiCoO2),充电时LiCoO2中Li被氧化,Li+迁移并以原子形式嵌入电池负极材
料碳(C6)中,以LiC6表示。电池反应为LiCoO2 + C6 CoO2 + LiC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充电时,电池的负极反应为 LiC6 - e- == Li + C6
B.放电时,电池的正极反应为 CoO2 + Li+ + e- == LiCoO2 ,
C.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2.(05广东)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2O3)的氧化锆(ZrO2)晶体,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2—。下列对该燃料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的总反应是:2C4H10+13O2→8CO2+10H2O
B.在熔融电解质中,O2—由负极移向正极
C.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2+4e—==2 O2—
D.通入丁烷的—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4H10+26e—+13O2—==4CO2+5H2O
3.(06广东)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
4.(06江苏)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复合材料)
正极反应:Li1-xMO2+xLi++x e-===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Li1-xMO2===LiMO2+C6Li1-x
B.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去1mol电子,金属锂所消耗的质量最小
C.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阴极反应为C6Li1-x+xLi++x e-===C6Li
5.我国首先研制的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为能源的新型航标灯已研制成功。这种灯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质溶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源源不断地产生电流,其能量比干电池高20~50倍。试推测此种新型电池可能的基本结构:__________是负极,__________是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
6.航天技术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均可表示为2H2+O2=2H2O。酸式氢-氧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是酸,其负极反应为2H2-4e-=4H+,则其正极反应为 ;碱式氢氧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是碱,其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则其负极反应为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