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第1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以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为主线索,首先定义反应热的概念,并介绍定量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对定量描述反应的热效应有总体的认识,其次就是一种常见的反应条件(等温等压)下介绍其反应热----焓变的概念与计算,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化学热力学定量处理反应热效应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课堂设计时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为主线索,适当提及回顾了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时过程较紧张,可能与上课时放的较开有关系,应该稍微紧一下,或许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要能理解概念基本的区别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联系较少且新概念较多,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使学生能与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可通过铝热反应放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再介绍反应热的测量装置——量热计,大体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等,此时可比较热容和比热的概念的区别,然后做量热计使用的试验,同时体会反应热的求算公式。在这里补充物理量的变化的表示方式即 △X的含义,可得出反应的求算公式:Q=-C.△T。
第二部分在介绍焓变时可有反应热引申而得,而物质的所具有的能量即为焓,对其做大体介绍后引出焓变这个概念,这是个概念先发散后回收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对比反应热和焓变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认识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 “方法导引”“追根寻源”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二、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引入
【设问】高一我们学过铝热反应,这个反应有什么实际用途呢?
【追问】为什么呢?
【讲述】由此可知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中大部分是热量的变化,有的释放热量,有的吸收热量。为了有效的利用一些化学反应的热量,人们必须对其有定量的认识。
为此我们引入了反应热的定义。什么是反应热呢?
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大家阅读课本,理解反应热的定义。
回答:焊接钢轨
回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铁融化。
学生聆听,思考
回顾高一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定义:反应热
阅读课本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提出的问题
阅读课本,理解反应热的概念,找出概念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概念
概念辨析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定义
反应热的符号是什么? 怎样表示反应吸、放热?
符号:Q
反应吸热,Q为正值(反应体系能量增加)[来源:Zxxk.Com]
反应放热,Q为负值(反应体系能量减少)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巩固概念,通过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反应热
提出问题
【设问】
如何获得一个反应的反应热呢?
生答:可以通过实验测得,也可以运用理论计算求得。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了解反应热的获得情况
课堂过渡
【讲述】
为了测定反应热,人们专门设计了一种仪器:称为量热计。大家看到P3,掌握其结构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掌握量热计的结构
通过阅读教材,掌握相关知识。
交流研讨
【提问】
量热计的结构是怎样的?
【追问】
其实就像什么?
3、测量反应热:用量热计
【问】量热计直接测量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结构:
外筒:保温(减少热量损失)
内筒:反应器
生答:保温杯
有盖子(两个孔)一个 插温度计,一个插搅拌器(注:不是玻璃棒)
生答:温度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逐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对量热计的认识
实验探究
实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实验指导]
(1)实验仪器有哪些?
(2)实验步骤?需要测定哪些数据?
a、量取一定体积的稀盐酸加入 中,并测 T1
b、量取一定体积的稀碱溶液加入 中,并测 T1
C、快速将碱液倒入 中,搅拌测 T2。
(3)怎样计算反应热?
小组内交流结果:
(1)量热计、烧杯、量筒、温度计
(2)a、 量热计,初始温度
b、烧杯,初始温度
c、量热计,最高温度
(3)Q=-4.18KJ?K-1?Kg-1 ? m(aq)?(T2-T1)
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究
(1)实验室中若无量热计,根据提供的下列用品,你能设计一个简易的量热计吗?
500mL烧杯、 100mL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硬纸板、碎纸条
(2)实验测得的反应热的数值往往小于理论值,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减小误差?
(3)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课本实验中的试剂作如下变化,测得的反应热的数值怎样变化?
(偏大、偏小或相同)
(1)用KOH代替NaOH
(2)用硝酸代替盐酸 (3)用浓硫酸代替盐酸
单元组交流研讨,解决所提问题
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找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总结
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完善结论
若使用弱酸或弱碱溶液,测得的反应热偏小(弱酸、弱碱分子电离时)
为了使中和反应进行完全,可使酸或碱溶液的任一种稍过量
单元组交流,归纳汇总
1)实验时要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混合时稀释放热)。
2)要用同一支温度计
3)实验的关键是:
保温,防止热量散失
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老师共同努力,解决提出的问题
课堂过渡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不同而产生的,为了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科学家们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焓”。
请学生们先看书P5的焓变内容。我们来讨论一下焓的概念和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
学生看书,不懂的可以提问。
指导学生看书,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养成自学的习惯。
思考讨论
讨论(1):焓与质量的关系是什么?(2):焓与反应物所处的压强,温度有没有关系?
引出:热力学中的标准状况:101kPa,298K
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不同,我们通常用“焓变”来表示反应的反应热。
讲述:由于通常状况下,大气压强的变化忽略不计,如果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那么:ΔH= QP
讨论:焓变和反应放热、吸热的关系。
Δ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ΔH < 0 反应放出热量 放热反应[来源:学_科_网]
ΔH > 0 反应吸收热量 吸热反应
学生讨论可以得出:
(1)同一物质在相同状态下,质量加倍,焓加倍。
(2)同一物质,高温状态能量比低温能量高。
如果是气体,质量相同,温度相同,压强不同,能量不同。压强大,能量大,压强小,能量小。
学生结合高一所学反应放热、吸热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自然可以得出焓变和反应放热、吸热的关系
让学生调出自己脑子里已有的相关知识,融会到新的知识中。加深对新知识的认可和理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老师共同努力,建构新的概念和灵活掌握概念。有利于降低了概念建立的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层次总结这节课内容
(师生共同完成):
反应热及其测定 焓变
学生补充,认可。
学生养成小结、回顾、反思的习惯。
作业设计
课本P9 T1,非常学案
学生记录作业,总结、整理和反思全堂课内容
巩固新知,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
课堂评析: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联系较少且新概念较多,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幅的方法,层层推进,是学生能与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通过铝热反应引出反应热,可再加上Ba(OH)2与NH4NO3 的反应,通过吸热和放热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然后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再介绍反应热的测量装置——量热计,大体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等,此时可比较热容和比热的概念的区别,然后做量热计使用的试验,同时体会反应热的求算公式。在这里补充物理量的变化的表示方式即 △X的含义,可得出反应的求算公式:Q=-C.△T。
第二部分在介绍焓变时可有反应热引申而得,而物质的所具有的能量即为焓,对其做大体介绍后引出焓变这个概念,这是个概念先发散后回收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对比反应热和焓变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课堂设计时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为主线索,适当提及回顾了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进行时过程较紧张,可能与上课时放的较开有关系,应该稍微紧一下,或许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由于给了学生较多的表现的机会,所以这节课学生较活跃,课堂气氛很好,从课上检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掌握还可以,能理解概念基本的区别,并且课后的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3部,主备人:黄玮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