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第一章 能力测试题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酸的酸酐中,不能由单质和氧气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A.  B.  C.  D.  2. 能证明N比P非金属性强的事实是( ) A. 比酸性强 B. 是气体,P是固体 C. N的氧化物比P的氧化物多 D. 比稳定性强 3. 下列试剂:①浓氨水 ②氯水 ③硝酸银 ④浓硝酸 ⑤浓盐酸 ⑥溴化银,其中必须用棕色试剂瓶装的有(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⑥ C. 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4. 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5. 当氨和氧气通过热的铂催化剂时,不可能有的产物是( ) A.  B.  C.  D.  6. 从降低成本和减少污染的观点考虑,制取硝酸铜最好的方法是( ) A. 铜和浓硝酸反应 B. 铜和稀硝酸反应 C. 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D. 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 7. 一种盐X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再溶于水,可得乙溶液,Y和乙溶液反应又可以生成X,则盐X是( ) A.  B.  C.  D.  8. 在反应(未配平)中,当生成33.6 L NO(标准状况)时,被氧化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3 mol B. 1.5 mol C. 0.75 mol D. 0.6 mol 9. 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②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①>② B. ①<② C. ①=② D. 不能确定 10. V L含有的混合溶液,加入a mol NaOH后,加热,恰好使全部逸出;又加入b mol 则刚好使完全沉淀,则原混合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B.  C.  D.  11. 锌加入很稀的硝酸中生成硝酸铵、硝酸锌和水,在此反应中若有6.5 g锌被氧化,则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 0.25 mol B. 0.05mol C. 0.2mol D. 0.4mol 二. 填空题: 12. 硝酸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气,含NO、等大气污染物。已知在催化剂存在时,可以用将NO和还原为无毒气体而直接排入空气中,该无毒气体是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NO和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则该混合物相当于一种酸酐,可以被烧碱溶液完全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3. 将红热固体单质M放入浓硝酸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接触时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  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填化学式) 14. 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括号内填化学计量数,中括号填物质的化学式) (1) (2)  三. 实验题: 15. 取W g含有杂质(杂质受热不分解)的,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瓶干燥的氨气,多余氨气全部被水吸收。回答: (1)选用的装置是(用A、B、C……回答)________,连接选取装置的正确顺序是(a,b,c……填写):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接______。 (2)E装置中所盛药品的名称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3)若选用B装置,连接时b口进气还是c口进气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4)若收集到氨气V mL(标况),氨水的浓度为,则碳酸铵的纯度为______%(设全部分解)。  四. 简答题: 16. 在春夏之交的夜晚,墓地周围常出现“鬼火”,即磷火,这是尸骨中的与水反应生成,自燃的结果。写出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发生自燃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7. 在中分别加入:(1)稀盐酸 (2)稀硫酸 (3)稀硝酸,各有什么现象?简要说明理由。 五. 计算题: 18. 有一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其中的10 mL,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将生成的沉淀滤出洗净,烘干称得质量为9.32g;另取这种溶液10 mL与4 mol/L的NaOH溶液25 mL恰好完全中和,再取10 mL混合溶液与0.96 g铜粉共热,有多少毫升气体产生?(标准状况下)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AD 3. B 4. A 5. D 6. C 7. B 8. C 9. C 10. C 11. A 二. 填空题: 12. ,   13. A是,B是NO,C是Cu,D是 14. (1) (2)  三. 实验题: 15. (1)A、E、B、D,a接f,g接c,b接e (2)碱石灰,吸收和 (3)C, (4) 16.   17. 现象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1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2 有白色沉淀和刺激性气体   3 有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四. 计算题: 18. 解: (1)根据题目可知: ,说明 ,说明 则 (2)又知: 3 2 8 0.015 0.02 0.1 通过计算和过量,则根据的量进行计算,所以  答:略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