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氮气、氮氧化物、氨及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对硝酸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铵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来源:学科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拟采用“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即:复旧引新—→演示实验—→分析诱导—→小结发散—→反馈练习。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以氮的循环为线索引出本节课中主要的含氮物质。
1.氮气
在学生了解氮循环的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氮循环当中的重要物质。
对氮气性质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氮气可能有哪些性质?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氮气中氮为0价而氮元素还有-3价及其它几种正价,说明氮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引出氮气和氧气、氢气的反应,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反应的条件之苛刻,引出氮气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决定性质。对于氮的固定以及分类,我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的。
合成氨的一个用途就是制取氮肥,在此基础上紧接着学习氨及铵盐的主要性质,所以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做了一个小调整。
2.氨与铵盐
对于氨的学习,我充分挖掘课本上观察思考这个栏目,通过演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后,设置多层次问题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归纳出氨的物理性质,分析总结出氨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2,归纳总结出氨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紧接着提出是否可以将盐酸替换成硝酸硫酸,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提升学生的认识,反应的本质是氨气和氢离子的反应。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3,从化合价的角度,引出氨的催化氧化,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过渡]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
对于铵盐的教学,我也是充分挖掘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铵盐的性质。
通过实验1和2,让学生归纳出铵盐的不稳定性;演示实验2让学生归纳出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方程式,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归纳出铵盐和碱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实验装置。在学生对铵盐的性质了解的基础上,将问题回归到生活上,我们应当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铵态氮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通过演示实验,设置必要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出氨与铵盐的性质,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重点。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在线,了解优质高效的氮肥,增加学生对氮肥的了解。
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对NO和 NO2的学习,我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因为这两种化合物都有毒,所以我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造,借助一个注射器,先收集半管NO,让学生观察颜色,紧接着吸入氧气,观察颜色的变化,再吸入水振荡,这个实验中颜色变化明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出两种氧化物相互转化以及NO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并且,该实验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对空气的污染。
4.硝酸
由学生用观察法得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再由浓硝酸在实验室中的存放,引出硝酸的不稳定性。因为硝酸表现氧化性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只做了演示实验,利用【观察 思考】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着重让学生观察铁、铜分别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现象,归纳体会硝酸的强氧化性。最后依据硝酸的强氧化性,让学生预测浓硝酸与碳单质反应的产物。
最后让学生从价态的角度归类总结氮的各种化合物及其性质,并进行课堂反馈练习。
五、效果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可能会感觉内容繁多,最后应从价态的角度归类总结氮的各种化合物。另外,对于硝酸的强氧化性难点的突破,应使让学生仔细观察铁、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并推测反应产物,建议与铁、铜与浓、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对比教学。
板书设计:略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