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二课时 过氧化钠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
滕州一中 秦应池
教材与学情分析:
通过对钠性质的研究,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谈不上熟练应用。同时,如何将这些方法有机的应用到一种物质性质的研究过程中,学生还很陌生。
再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本部分教材内容中没有丰富的实验、交流等活动,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程序的理论性偏强,直接给出过于突兀。若不能较好的处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将与第一节课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学习会感到很枯燥,教师讲授较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中,Na2O2的性质虽然是以讲授的方式给出的,但在练习中有一个Na2O2的性质探究实验。若将二者结合在本节新授课中,既可解决枯燥的讲授Na2O2性质的问题,又是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分类、比较方法)的熟练化过程,还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更加有利于研究氯气性质案例的直接应用,可谓一箭三雕。
另外,再次使用分类法对Na2O2和Cl2的性质的集中预测,又对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单质的性质进行了复习、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全面系统和熟练地掌握初中知识的复习过程,完成与高中学习的衔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能复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程与方法:1. 熟练应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2. 总结、初步应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教学重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过程中的综合应用;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总结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分类法对过氧化钠、氯气的化学性质的预测;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总结、理解和应用。
教学用具:
实验相关试剂、仪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环节1
复习导入
回忆钠与水、与氧气的反应的方程式。
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其体现的钠的物理性质。
回忆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方法。
上节课学习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四种基本方法怎样应用到研究物质的性质得过程中呢?现在以钠的氧化物为例来认识。
默写方程式
背诵、回答
活动2
知识唤醒
5.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
设疑:钠的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初中化学中。你接触过哪些金属氧化物?(CaO、Fe2O3、CuO)
你对其中哪种物质化学性质的认识更全面?试写出相关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认识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规律。
CaO + H2O = Ca(OH)2 (化合反应生成碱,生石灰→消石灰或熟石灰,)
CaO + CO2 = CaCO3 (化合反应生成盐,石灰石,)
CaO + 2 HCl = CaCl2 + H2O (复分解反应生成盐和水)
回忆、回答。
回忆CaO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活动3
交流研讨
试预测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试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 + 2 HCl = 2NaCl + H2O
Na2O2 + H2O = 2NaOH +?…
引导:在试写Na2O2有关反应时,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不能像Na2O那样简单的发生化合反应,Na2O2组成上比Na2O多出一个氧原子。即使反应产物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可能会生成氧气。)
交流研讨,填写导学案。
思考、讨论、回答
活动4
实验探究
结合教材第19页练习3内容完成实验。
指导:1. 实验安全,粉末样品的取用方法。
2. 后续实验设计的引导。
3. 引导实验现象、结论的描述。
动手实验
观察、思考并记录,填写教材相应内容。
环节5
总结拓展
总结:2 Na2O2 + 2 H2O = 2 NaOH + O2↑
1. Na2O2 + H2O = 2 NaOH + H2O2
2. H2O2性质:不稳定性 2 H2O2 2 H2O + O2↑(初中制氧气)
漂白性——使有机色质退色
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向Na2O2吹气,使脱脂棉燃烧。
现象:脱脂棉剧烈燃烧
结论:能与CO2反应。生成助燃的氧气,并且放热。
总结:2 Na2O2 + 2 CO2 = 2 Na2CO3 + O2
Na2O2总结:1.物性:淡黄色粉末[来源:学科网]
2.化性:具有金属氧化物的通性,但不同于Na2O,产物多出O2。
3.用途:供养剂、漂白剂
记录
观察、分析、记录、总结
环节6
引导总结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引导:以上研究Na2O2性质的过程中,系统的使用了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四种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那么,以上方法是怎样组合应用在研究过程中的呢?请结合教材第19页练习3内容进行初步总结。
基本程序 基本方法
自学:阅读教材第12-13页相关内容,丰富基本程序的内容、明确各基本方法在各阶段的作用。
思考总结,填写导学案。
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活动7
观察氯气
案例:研究氯气性质
步骤一:观察氯气外观,认识氯气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第13页相关文字,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
实验:教师展示氯气,介绍闻味方法,进行溶解实验。学生观察、闻气味等。教师引导总结氯气物理性质。
总结: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
拓展:氯气的毒性。
观察、记录
总结。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
活动8
预测氯气性质
步骤二:预测氯气性质。
引导:试从状态角度确定类别。(非金属单质,不是金属单质)
回忆初中知识,指出常见非金属单质。(O2、N2、H2、C)
其中化学性质较明确的是O2、H2、C,分别具有什么性质?
氧气:与铁、铜等金属化合;与氢气、碳等非金属化合;参与CO、CH4等燃料燃烧。
H2、C:可与氧气反应燃烧。
氯气可能与氧气相似,还是和 H2、C相似?怎样判断?
(可能与氧气相似,因为氧、氯元素在常见化合物中都显负价,而氢、碳元素一般显正价。)
预测:氯气可能能够与铁、铜等金属化合;
与氢气等非金属化合;
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知识回顾,思考、讨论、回答。
总结,填写导学案。
活动9
巩固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第6页当堂检测3、6;第10页三维达标1。
作业本作业:
将7.8g Na2O2溶解在92.2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
A.等于7.8% B.大于8% [来源:Z#xx#k.Com]
C.等于 8% D.小于 7.8%
将上题中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过程写出来。[来源:Z.xx.k.Com]
课下任务:完成《自主学习》第1课时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巩固练习
板书提纲: 第一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5.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
⑴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规律 CaO
⑵预测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性质
⑶实验与观察
⑷结论:2Na2O2 + 2H2O = 2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Na2O2总结:1.物性 2.化性 3.用途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2.案例:研究氯气性质
步骤一:观察氯气外观——氯气物理性质:
步骤二:预测氯气性质——非金属单质(类似O2/H2、C)
与铁、铜等金属化合;
与氢气等非金属化合;
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教后记:
本设计通过实践,教学流程松紧得当,教学过程较为从容,基本达到了教材与学情分析中追求的效果。
1.解决了枯燥的讲授Na2O2性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问题。
2.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分类、比较方法)反复应用,提高了熟练程度。
3.还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有利于加深对其理解,更加有利于研究氯气性质案例的直接应用。
4.对金属氧化物、非金属单质的性质进行了复习、总结,帮助学生逐步进行了全面系统和熟练地掌握初中知识的复习过程,完善了与高中学习的衔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