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2模块中的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来源:Zxxk.Com]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第二部分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将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确立依据: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它成为本节的一个重点;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因此“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成为本节的又一个重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 “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教法及学法
教法:演示实验法、交流研讨法、诱思探究等多种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学法: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巩固以下基本学习方法。
1、联想:将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转化与大量丰富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有机结合。
2、观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3、推理:让学生通过推理导出结论,从而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例如,从Zn/H2SO4/Cu原电池工作时的现象推导出各电极发生什么反应。
4、阅读:通过学生阅读追根寻源、资料在线栏目内容,让学生独立归纳知识。[来源:学科网ZXXK]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以“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为线索,以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为目标,讲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物质制备方面的作用。
首先我给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巧妙复习,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消毒剂和漂白剂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它们的有效成分,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里面都含有氯元素,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从而引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及其装置图。这样做克服了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同时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新课讲解[来源:学#科#网Z#X#X#K]
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
让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教材“活动探究”部分给出的两个反应,分析其异同之处。这样做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又使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和工业制取氯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多媒体展示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示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进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最后通过演示实验示范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
3、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为: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来源:学&科&网]
由于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1)以前面学习的内容为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咨询,消化。(3)学习完该部分之后辅助一定量练习,以便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4)详细板书
4、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媒体演示药物、防晒霜等物质相应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三)小结:教师对本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
①反应原理:MnO2+4HCl=MnCl2+Cl2↑+2H2O
②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3、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衔接旧知识、引入新课
本课时知识是本章第一节知识的延续,因此利用回顾引入可增强知识的连续性和结构性。
当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新键释放的能量大于断裂旧键吸收的能量时储存在物质内部的化学能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可利用这些能量为人类服务。
2、新课的教学程序
处理教材交流.研讨内容: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组织学生讨论:“即热饭盒”是否为化学能转化为热量的变化;铝热反应可用来焊接钢轨的原因。讨论中充分利用知识支持栏目的作用,学生可以推导出结论。
交流:①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实例?
②为提高能量转化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交流中可加深对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认识,顺势提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活动.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观察Zn/H2SO4/Cu原电池工作时的现象。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探究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①电流表指针向哪个方向偏转?电流方向如何?电子流动方向如何?
②流出电子的是哪个电极?流入电子的是哪个电极?
③流出电子的电极是哪种微粒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流入电子的电极是哪种微粒得到电子?发生什么反应?
④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各电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
这里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放在Zn/H2SO4/Cu原电池这个具体的环境中,在探究过程中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根据探究结果再总结出:
①Zn/H2SO4/Cu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②原电池的定义
③电极反应
阅读P51追根寻源,思考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教师引导①要在两极间形成电势差需要什么条件?②要实现电子的持续定向流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并用适当的反馈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
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学生自己分析。
原电池的应用将从常见的干电池、燃料电池、海洋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在生产生活、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来认识。其中体现从“大视野、高观点”来认识原电池的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化学能还可以转化为光能,了解化学科学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拓他们的视野。
五、布置对应的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二、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
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①Zn/H2SO4/Cu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②原电池的定义
③电极反应负极:Zn-2e_=Zn2+ Zn失去电子被氧化
正极:2H++2e-=H2 H+得到电子被还原
总反应式:Zn+2H+=Zn2++H2↑
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⑤原电池的应用
3、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小结:化学科学的作用
六:效果分析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掌控好课堂节奏,使学生始终处于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中。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总结物质制备的一般方法;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化学科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重要应用。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准备。
谢谢大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