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想五个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和交流。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案导学、目标教学与分层次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三课时,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并了解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来源:Zxxk.Com]
2.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来源:学科网ZXXK]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感受概念、应用具体实例去运用概念、在交流评价中强化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抽象感和乏味感。[来源:学_科_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如各种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泸州老窖、哇哈哈矿泉水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配制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设计小组实验,在“方法导引”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完成高中第一个定量实验,进行一定体积的溶液配制的探究活动,完成两个目标:(1)了解容量瓶的使用方法;(2)通过对溶液配制步骤的设计和具体配制过程,加深学生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强调学生对实验程序的分析:目的、仪器、药品、步骤、误差等。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从以上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以学案作为指导,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学生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然后在三个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40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际上可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判断与反思中,进行激烈的争论,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1)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2)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3)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4)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5)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自己去想、去听、去说,还会彼此研究交流。直到他们达成共识,我再给出练习3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做学案上的几个判断题,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探究三、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建立两个物理量间的转换关系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3、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学案内容包含当堂反馈部分,以达到巩固知识、技能目标。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归纳出比较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无需考虑溶液体积这一结论。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 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通过这个练习,强化记忆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相互转化的公式,同时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体积单位要统一的问题。
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1)饮料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单位为mg/L来表示,如含钙为40mg/L,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2)白酒的酒精度为45°,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还须哪些物理量?
通过以上两个练习,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学习此部分内容的兴趣。
4、归纳总结
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明确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异同;同时强调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必要性。
五、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在理解概念和对概念进行应用的基础上,了解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好处,初步建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分数、密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加以积极的指导,同时采用的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和活动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解溶质(B)的物质的量
2、表达式: c(B) = n(B)/v
3、单位: 摩 /升 mol/L
二、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质量分数(w)的关系:
C=(1000)ρW/M
[来源:学科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