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来源:学|科|网Z|X|X|K]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第ⅠA主族:钠、钾和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确立依据: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是元素周期表指导生产实践的依据,所以确立其为教学重点;由于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化所以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元素在周明表中的位置,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初步运用元素周明表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元素周期律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第3周期:钠、镁、铝;第I主族、:钠、钾;第VII主族:Cl、Br、I等元素的性质实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熟练运用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归纳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品质;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高效课堂的落实,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思维比较活跃,以此为契机主要采用小组交流研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法】:采用启发式,分组实验法,交流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自学教材,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具体教学过程我主要以第一课时为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整体思路是: 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分析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结论钠、镁、铝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后通过阅读自学,获取并整合信息,找出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的依据,整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总结已有物质的知识,预测未知的物质世界,多媒体展示门捷列夫预言的准确性,设问门捷列夫是怎样作出如此准确的预言的?这样克服了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新课讲解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画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思考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启发学生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学生通过让动手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很好的观察到递变规律,进而达到学生上课能够动耳听,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让学生初步体会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由于“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是一个大的探究活动,它承载着知识教学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双重任务。将其拆成两部分:即“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和“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递变”,以分散难点。 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结合“方法导引”及已知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交流研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评,然后分组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围绕着实验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实验现象,获得有针对性的结论,以突破难点。 分组实验的设计让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有一个碰撞,有一个互助,所以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该部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板书设计要详细具体,并借助具有强调性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兴奋点。 2、“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阅读探究 在学习该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方法导引”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从中获取信息,验证对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预测。通过“阅读探究”和“概括”,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①板书设计详细②以前面学习的内容为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帮组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③学以致用,交流讨论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题 最后,教师总结并拓展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小结】可由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 【当堂反馈练习】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检测学生的接受程度。 【布置作业】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四、效果分析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使学生始终处于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中。做分组实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不是很熟,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师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探究过程。鉴于此,教师做好后宏观调控,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设计好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准备。 谢谢大家! 五、板书设计 §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源:学科网ZXXK] 预测:同同期:(左→右)元素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 实验结论: 失电子能力:Na>Mg>Al 碱性:NaOH>Mg(OH)2>Al(OH)3 得电子能力:Si<P<S<Cl 酸性:H4SiO4<H3PO4<H2SO4<HClO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同周期:(左→右)碱性↘酸性↗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