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一 科目__化学__ __ 主备教师__ __ 备课组长审核
课题内容
物质的分散系
时间
教学
资源
分析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知道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指导意见: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知道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并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考试说明:了解溶液的含义、组成;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教材分析
在初中科学中学生了溶液(一种分散系)的基础上,系统完整地学习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也是关于分散系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终极学习。为此有必要将有关教学目标按照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到位;关于电解质溶液,本节课内容仅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有关这部分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今后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教辅资源
苏教版《化学1》、《作业本》、化学演示实验、配套教学光盘。
教学
目标
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分散系的定义的要义;
2.能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的角度区分3种分散系;
3.能用实验的方法鉴别胶体与溶液;
4.说出胶体的重要用途;
5.复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能正确辨认电解质、非电解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复述电离的概念,对照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出其中的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
2.熟练运用科学分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分析
具体细化内容和确定依据
1.复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能正确辨认电解质、非电解质;
2.对照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出其中的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理由:为深入学习电解质溶液打下良好的基础
难点
分析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复习初中接触过的NaCl溶液、泥浆水、植物油和水,归纳出它们共有的特征。
【生】阅读本节教材第1段,进行归纳,1—2位学生回答。
【师】点评并给出结果
1.混合物;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
(二)新课教学
【师】引出新课
板出分散系的定义
请阅读第2段教材内容,说出3类分散系的分类依据(或标准),
【生】1位学生回答。
【师】分类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与分散质粒子的组成无关。
分散质粒子直径也是各类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演示】实验1 对比实验,分别将聚光灯照射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并从垂直于光线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对比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净水作用。
【生】完成实验现象的填写,回答问题。
【师】点评。
1.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
2.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能力的原因分析。
【师】从某些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对比电解质的概念,介绍非电解质的概念。
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分类依据)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列举常见的电解质、非电解质。
单质属于哪一类?
【生】1—2位学生回答。
【师】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电离。
为了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直观展示,引用电离方程式。
【生】练习:对照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出某些化合物的电离方程式。(下一节课听写内容)
个性化设计与改进
加强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可及时地做几个电解与非电解质的判断题
(三)课堂总结
1.从零散的几种分散系通过归纳出分散系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从本质上将分散系进行分类。
2.在确定了新的分类依据的基础上对化合物进行了重新分类,可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两大类。
3.直观反映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引入新的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学会书写常见化合物(主要是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四)课后练习
作业本 P6~7(教材P17 第7题可不做)。
(五)板书设计
§1.4物质的分散系
一、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类:分类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直径。
分散质粒子直径
>10-7m
10-9m ~10-7m
<10-9m
分散系种类
浊液
胶体
溶液
3.胶体与溶液的区别:丁达尔现象。
4.氢氧化铁胶体的用途
二、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概念的辨析
2.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还不清晰,会把物质的导电性与电解性固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学生的一个弱点,难点,在今天后的练习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