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
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
原因。
[历史广角]
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第二次是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历史广角]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古代的城市发展
材料一 (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市”有怎样的规定?材料二反映了北宋都城有怎样的变化?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固定的市区”“设市令”“按时启闭”说明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设专人管理;材料二显示宋代城市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对商业管理放松,从而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提升。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联系紧密。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早市和乡村“草市”的形成和发展。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市镇。
(4)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7)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主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根据所给材料总结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教你读史] 材料一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奖励农耕,打击商人;材料二表明明清时期通过对手工业进行严格限制,加强对“民间工匠管制”,限制出口等手段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材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根据材料归纳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买田置地”,反映大量资本投向土地;材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恶果,这两种现象都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加重征税,直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
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都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2)都具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3)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不同点
(1)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明清时期。
(2)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压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
(3)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
(4)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隋朝时期
二明考点:古代城市的特点
三抓关键:“逋亡奸伪无所容足”“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与题无关
出现于宋代,与题干中的隋都城不符
B
与题无关
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便利居民交通出行的作用
C
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隋朝都城中坊市界限明确,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
D
说法错误
材料说明城市管理严格,这不利于商业活动
命题趋向——巧设设问角度,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2] (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秦汉至明代
二明考点:古代经济政策
三抓关键:统治阶层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人的看法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正确
商人不直接从事生产的活动特点与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冲突,符合题意
B
说法错误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商人的诚信为本等经营理念深受其影响
C
说法错误
因为古代中国宗族观念的影响深入人心,商人也不例外,如兴建宗族祠堂等
D
说法错误
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政府往往对商人征收重税
[课堂感悟高考]
1.(2009·广东高考)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选C 从性质上看,江宁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这类性质的手工业产品只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故本题选C。
2.(2009·广东高考)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选C 综合分析选项,只有C项内容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自然使政府商业税收入增加。
3.(2008·广东高考)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解析:选C 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4.(2008·广东高考)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周秦至唐对市实行严格的限制:市场活动有时间和空间(市与民居分离,县以下禁止设市)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商业贸易受政府直接管理与控制。草市是城外的市井统谓。
5.(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选D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集市,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
6.(2012·福建高考)《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的含义,司马光认为农、工、商贾都是“公家”(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业流通对公家有利,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广州六校联考)有人认为“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下列说法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有( )
①海外贸易发达,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②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④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了五大名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 选D 本题采用排除法,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①③不对。故选D。
2.(2013·金山中学月考)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明朝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对外经贸交流的多种需要
B.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加强
C.为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D.体现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A 明朝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是为了适应海外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要,侧面反映了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故选A。阿拉伯文和梵文是外国文字,所以反映的是与外国的联系,故B项错误。明朝瓷器不都是卖给贵族,所以C项错误。唐朝实行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故D项错误。
3.(2013·中山纪念中学测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如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中期 ( )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口洋货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中国民众生活
解析: 选B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错; 只通过贾府断定进口洋货是纺织品,证据不足,故C项不选。贾府是官宦人家不能代表民众,故不能选D。当时只有官宦人家用得起这些外国奢侈商品,故选B。
4.(2013·执信中学期中)中国古代的工商业发达,领先世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中国古人已经会织造丝绸
B.唐朝时期,中国出现最早的银行——票号
C.西周晚期,中国古人会制造铁器
D.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古人已经会冶铜
解析:选B 中国最早在明清时期出现银行票号。
5.★(2013·湛江二中月考)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D 五彩瓷出现在明朝,青花瓷出现在元朝时期,珐琅彩出现在清朝,故这位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清朝。
6.★(2013·湛江一中质检)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用排除法:会馆不是政府机构,故①排除;会馆不能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故④排除。
7.2012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2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
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解析:选C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1368~1644年),可知选择C项。
8.(2013·广东六校联考)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解析:选D 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盛泽镇在南方,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瓦解,排除A、B、C三项。
9.(2012·广东冲刺)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明清徽商)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羡,有剩余),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如徽商)这一独有的历史现象
B.明清时期徽商的规模很大且联系紧密
C.徽商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明清时期徽商中开始出现股份制经营的现象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A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
10.★(2013·执信中学测试)下列关于右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有误的是( )
A.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C.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D.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图表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个政策阻碍近代经济的发展,故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错的。
11.(2013·华南师大附中摸底)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解析:选D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说明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记问洋船曾到几”说明当时丝织品出口到外国。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贸易,故此情景应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12.(2013·惠州调研)“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削弱 B.商品经济发达
C.诸侯割据称雄 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解析:选D 考查知识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千年土地八百主”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摘自南宋《梦粱录》
材料二 首先,唐代租庸调制,意味着人民向政府纳地租、服力役和提供生产成果。唐代中叶开始的两税制到了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交子出现并使用。可见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其次,政治权为贵族政体中的多数人所分割,官吏从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再次,文学艺术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由发挥。
——摘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三 内藤的唐宋变革论是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革。
——摘自(日)葭森健介《唐宋变革论成立的背景》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4分)
(2)材料二中,内藤湖南认为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宋商业发展及影响的理解。第(1)问,据材料对比唐宋时期商业活动的变化,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从商品经济的变换形式、政治参与、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等角度归纳变化的依据。第(3)问,紧扣“城市空间、社会生活”这一角度,结合材料所述关键信息概括说明。
答案:(1)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
(2)依据:由自然实物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或封闭性的自然经济向开放性的商品经济过渡)官吏位置由贵族把持变为机会均等;文学艺术由贵族文化变为庶民文化。
(3)发展趋势:城市空间开放化,社会生活世俗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推行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化使文化与民间生活不断融合。
14.(2013·湛江二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8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即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与时代背景辩证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与材料二中“自然经济”逆向思考即可,第二小问则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从生产关系上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2)经济: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等市民文化兴起等。
(3)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理解: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
[高效学法集锦]
1.运用图示法理解“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2.运用示意图掌握古代城市的发展
上面三幅图反映的是汉、唐、北宋都城的情况。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政治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城市的进步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3.运用图示法理解土地兼并问题
4.漫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该漫画反映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形象理解资本主义萌芽
6.运用图示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及阻碍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7.运用图示理解“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相关资料选编]
一、坊与市
秦汉时,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唐初两者有严格的区分。按唐制,两京及诸州、县治所在的城市,始准设市,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的南、北、西三市都是当时著名的市。市设市令、市丞掌管交易,凡买卖均须立契约,不立契约者为违法。市内店铺一般临街而设,鳞次栉比,出售同类商品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因而有笔行、铁行、肉行等不同的名称。市内按规定时间集散。以后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一是坊与市的区别渐消,坊内亦出现商店;二是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三是市的设置不限于州县治所,凡为“要路”而交易繁者皆可设市,且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的市。
二、邸店
隋唐时期,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邸店的含义,唐初在法律上作了这样的说明:“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实则以后邸店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往往都兼营堆货、交易和商旅住宿。由于邸店获利丰厚,贵族官僚纷纷开设邸店。玄宗时曾下令“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但实际无法禁止,后来宣宗时只好敕令:“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科”,规定贵族官僚的邸店跟百姓一样交税,由此可见,那时不但邸店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邸店都是贵族官僚开设的。
三、柜坊
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柜坊又有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名称。唐德宗借长安富商钱,即得八十余万缗,足见柜坊经营规模之大。柜坊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因柜坊资金大,有钱人愿意寄存钱财,柜坊又兼似后世的钱庄。钱以外的帛、粟、麦,是农民借钱的抵押品。柜坊剥削的主要对象,仍是农民。唐代广泛使用铜钱,人们预先将铜钱存放在柜坊,在进行买卖时,取用比较方便。铜钱每贯重六斤四两,要携带大量铜钱出门,既重且很不方便。市场上有了代人存钱的柜坊,自然很有利于商贸的开展。柜坊实已具有近现代初期金融市场的某些业务雏形,这是唐代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的反映。
四、“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盛行铁钱。由于铁贱铜贵,三个铁钱只能折合一个铜钱使用。铁钱极为笨重,例如买一匹罗要用铁钱二万枚,重一百多斤,携带极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16家富户联合起来,共同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使用交子的人可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每千钱扣除3%作为手续费。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上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样,并作了暗记。后因发行人破产等原因不能兑现,发生纠纷,同时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禁止商人发行。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改由政府发行,每次发行有一定限额,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崇宁四年(1105)改名为“钱引”,用以代替贬值的“交子”,同时扩大了流通区域。
五、两手空空“走西口”
《走西口》是一首古老的山西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以银川为中心的河套、宁夏地区,自古就是山西人心目中的淘金宝地,因其地处山西西部,故称走西口。山西人走西口的高潮在明末清初。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是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困难,于是人口外迁——逃难。另一部分人是为了当时的边防需要。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应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电视剧《乔家大院》主人公的故事,是不少晋商发家史的缩影。许多晋商就跟最早的乔家大院主人乔发贵一样,是通过走西口发展起来的。晋商的成功在于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六、明清时期的商帮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今安徽黄山地区)、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江西)、洞庭(今苏州市西南太湖中洞庭东山和西山)、宁波、龙游(浙江中部)、山东商人。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中,以晋帮(山西商帮)、徽帮最为著名。他们是全国商界举足轻重的商人集团,积聚了大量的商人资本。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指的就是徽州、山西商人。尤其是晋商,以其资金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影响力居各帮之首。
七、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经典习题备选]
1.(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选C “殖至三百顷”反映了庄园经济力量的强大,“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说明其自给自足程度高,而“闭门成市”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广泛,故选C。
2.(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选A 由材料中“通晓不绝”“终日居此”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城市娱乐场所也没有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娱乐场所主要是民间经营;D项太绝对。
3.(2012·天津高考)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解析: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到达中国,元朝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是泉州。当时泉州因环城大量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刺桐树而得名刺桐,因此答案为A。
4.(2012·大纲全国高考)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解析:选B 题干中并未涉及官、商二者之间的勾结,排除A;唐太宗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排除C;“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但题干中并未涉及“农业”问题,排除D;材料体现了维持“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商可富但不可贵的主旨,故答案为B。
5.(2012·海南高考)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解析:选D 注意题干中限制词:直接反映。题干反映了明初生员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到明后期的崇尚“妇人红紫之服”的现象,D项正确;A项题干无从反映;B项题干无从反映,说法也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2012·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闵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第(1)问,依据材料中张士诚等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日本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等信息综合归纳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第(2)问,由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等信息回答“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归纳这一政策调整的影响。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共性原因
1.一种经济制度
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2.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两种经济思想
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三、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规范答题类——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洞察命题意图是关键
[增分策略指导]
备考练习中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应怎样做,正确的方法是:
(1)阅读并正确理解材料。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主旨,确认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设问,这是关键之处。第三,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体会命题意图。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硬套”答案。
(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典型案例展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8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1)该卷形式上做到了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
(2)内容上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回答第(1)问不看材料信息要求,纯凭经验主义误答为“重农抑商”。
(3)最大失误在于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应用能力欠缺。
[点评] (1)该卷卷面整洁,格式规范。
(2)内容上有较大失误,回答第(1)问完全没有读懂材料两个设问几乎全没有参考结合材料信息,仅凭教材所学组织答案。
(3)答题过程中表现出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名师叮嘱]
(1)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的,切记要充分全面地提炼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信息来组织答案,即使材料观点与所学内容严重冲突也应大胆应用材料信息。
(2)平时复习和解答非选择题,一定要避免粗心,考生甲和考生乙对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不一致的试题应变能力差,导致大量失分。
(3)强化对主干知识,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4)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从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针对训练提能]
(2012·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贾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第(1)问,前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趋时”“谋”“用兵”“行法”等最大限度地、最充分地提取有效信息,在对材料信息归纳、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特点结合材料及所学作答。第(2)(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作答即可。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8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2分)
(3)不同之处: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4分)
——
1.当今“三农”问题
(1)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城乡差异、农民工问题、农村体制改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影响改革的进程。党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三农”问题的解决迎来了历史的新机遇。
(2)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截至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9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中国由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到现代化农业
(1)古代的农业:
①主要耕作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②主要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运河等。
④农业技术、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⑤农耕工具:曲辕犁等,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
(2)近代农业:
①传统农业的解体。
②太平天国与《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与“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3)新中国的农业:
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的发展。
3.欧美国家的农业和苏联的农业政策
(1)欧美国家的农业:
英国圈地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
(2)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政策: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和斯大林体制导致农业的长期落后。
⑤赫鲁晓夫当政期间重点对农业进行了改革。勃列日涅夫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政策。
4.古今中外都有“三农”问题
(1)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农”问题:中国古代的农业政策、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及其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2)中国近代史上不同阶级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农业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以洪秀全、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三个阶级制定的政策及其影响,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分析。
(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
(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
[典例] (2012·海南高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答案] D
[命题者说] 以三农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联系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针对训练]
1.2012年是农历龙年,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天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农业社会的风俗——祭拜龙王的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祭拜龙王是希望风调雨顺,农作物获得丰收。这说明这一风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
2.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五谷”即为黍、稷、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水稻、小麦、豆类。玉米是在明代才传入我国,并非中国古代传统农作物,不在五谷之内。
3.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
材料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
(2)结合材料二,分析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的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采取的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分别产生的影响。
解析:“三农”问题是高考长效热点。从考查形式看,题目一般是综合性的,多角度考查“三农”问题历史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从考查角度看,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等视角,理解“三农”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等,另外墨子的“兼爱”“非攻”等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第二小问“私学文化”产生的根源,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这一背景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中“因贫富不均”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核定地价和涨价归公方面考虑;第三小问,评价要一分为二,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第(3)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措施”可结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回答,“影响”从农业的发展以及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主要内容: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等。根源: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的发展);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具体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是在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利益,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影响: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