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
[考点知识整合]
欧洲宗教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
(1)历史渊源:
①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②中世纪发生的宗教“异端”运动,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2)现实动力:
①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一些国家的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
2.表现
改革
开始标志
主张
作用
马丁·路
德的宗教
改革
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信仰可以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简化宗教仪式;世俗王权大于教权
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541年开始宗教改革
流亡期间发表《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改革主张;“先定论”,主张选民以奋斗精神取得成功
为资产阶级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529年开始颁布改革法令
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召开宗教会议,须经过国王同意;保留基本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
改革后的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作用:
①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内忧:
①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②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③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④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⑤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争论。
(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2.酝酿改革
(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酝酿:
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②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
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
(1)内容:
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③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评价:
①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
4.改革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高考经典感悟]
[例1]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
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德意志宗教改革。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教皇……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世俗的事……由世俗当局处理”,可知路德主张教会摆脱教皇控制,即建立民族教会。“公开书”销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路德的思想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要求,其次与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关系。第(2)问,路德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宗教改革的“燎原之势”,受到了德意志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答案] (1)主张:(1)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例2] (2011·山东高考)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理解。第(1)问,可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解答,注意答案内容的逻辑关系;第(2)问,任何历史文献都是主观个体对历史的理解,描述者的主观立场不同必然导致结论的差异。判断较为客观的理由,只要观点和理由统一即可,有选择地选取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史实,在这里不能辩证地分析。
[答案] (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意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备考针对训练]
1.(2012·丽水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这一层,就必知道: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你既已信他,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得以称义了。……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鼓吹世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欧洲宗教改革的能力。“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义了”并结合教材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核心内涵”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背景归纳回答。第(2)问回答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宗教改革的意义,从思想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解答。
答案:(1)观点: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核心内涵:人文主义。
(2)否定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派还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据。”……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 观察关于欧洲宗教改革的三幅图片
材料三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说明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请用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世界历史上的几次重要改革。第(1)问考查梭伦改革。整理材料一中“立法和制度”的关键信息,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即可得出方式;然后结合教材的表述阐述梭伦改革的借鉴意义。第(2)问考查欧洲宗教改革。三幅图片分别从聚敛财富、迫害进步人士和控制世俗政权三个方面展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3)问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解决的“问题”考查基础知识,较易回答;然后结合改革的内容回答“谣传……是不公正的”。
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答出两点即可)
(2)必要性:天主教会利用教权聚敛财富;压制先进思想,迫害进步人士;控制世俗政权。
(3)问题:农奴制问题。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
3.(2012·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俄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为缩小差距,维护统治,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第(2)问,注意从政治角度来分析,注意“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信息。
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
4.(2012·郑州考前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斯拉夫派的一个成员宣称:“西方将了解到它所夸耀的自由和自由主义制度在危险时候没有什么用处,赞美这种制度的俄国人将被迫承认强有力的、指导一切的专制制度是保持民族伟大的唯一手段。”
——《全球通史》
材料二 俄国渴望与西方的交往已有300年了,300年来,俄国已从那里获得了最重要的思想,最富有成效的学说和最生动、令人爱好的事物。
——彼得Y.恰达耶夫
材料三 完全违背时代潮流的农奴制经济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历史的辩证法却诠释了它不可能永远按老样子存在下去,外部世界改革与革命的潮流的冲击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它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面貌。
——《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俄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采取“改变自己的面貌”的具体措施。
解析:第(1)问考查俄国的社会特点,实际上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第(2)问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特点:封建专制主义盛行,极力抵制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趋势;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俄国影响深远。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必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奴仍需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加强村社管理。(任意三点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