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要求]】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本 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 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说明 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总体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泰半之赋、沉重的力役”三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基本 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瓷都景德镇;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 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说明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需适当拓展。 田庄手工业和“工官”制度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本 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 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说明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基本 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 要求   说明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 “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会考标准] ?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及格 优秀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①?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a a a a a b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①?汉唐丝织业的发展 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a a a a b b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①“市”在历代的发展 ②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 b a c b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①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②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a a b b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与能力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纺织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三个部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 1、纺织原料 我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我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葛,其次是蚕丝,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宋朝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已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 2、发展历程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为什么纺织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 1、政府的重视 2、织女地位较高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 4、丝织品远销海外,深受欢迎 5、民间私营作坊兴盛 6、纺织业部门出现工场手工业,规模日益扩大 二、冶金业 我国古代的冶金业主要包括哪两个大的部门?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1、青铜器 ★什么叫青铜器? 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 2、冶铁业 冶铁业也是我国冶金业一个重要部门,正由于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冶铁技术进步和发展: (1)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 (2)淬火工艺的出现; (3)煤的使用; (4)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东汉杜诗发明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三、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河北:定窑 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 窑 浙江:龙泉窑 陕西:耀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 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宋、元、清三代瓷器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瓷器表面由色调单一到色彩绚丽;瓷器的功能由纯生活用品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工艺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陶与瓷的区别:用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性不同、透明度不同、敲击声不同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知识与能力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繁荣 1、商周:商业产生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业因商朝而得名的真正原因? 商朝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 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5、明代:会馆、商帮的出现 商人在古代最初只是个体分散式的经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商人群体。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商人开始以群体形象活跃在历史舞台。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江西商帮、陕西商帮 二、“市”的发展 1、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宋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掘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 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 宋朝:汴京(开封)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 经济职能不断加强,直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分布以北方为主→南方为主; 农业、手工业发展; 江南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商业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 政策支持、政治稳定、农工业发展、交通发达、市场开拓、城市建设、货币流通、经营理念……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原因 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3、实质:雇佣关系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4、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5、缓慢发展的原因: 资金: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技术:革新慢。 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国家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以课后“自我测评”为例)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