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要求]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本 要求 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展 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外交方针。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基本 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学习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基本 要求 知道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发展 要求 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说明 “外交政策的调整”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会考标准] 知 识 条 目 考试要求    合格 优秀   五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 b a ? c b   ▲2、外交关系的突破 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 b b a ? b c b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③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a a ? a b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有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导入: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中国面临严峻的局势 国际——美国敌视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国内——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上:凋敝。(建国初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政策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什么叫“一边倒”外交方针?如何评价? 含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评价:积极: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消极: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明确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 1、同苏联等国建交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又有16外国家同中国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原因: ☆为什么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提出与完善: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初期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内容完善: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时间:1954年; 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5)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结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万隆精神”。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求同存异”的“同”和“异”指什么? “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 ☆什么是“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正常化的背景、经过及影响,认识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过程和方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事先搜集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探讨中国外交突破的现实意义及对国际关系影响,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经历的曲折历程,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外交地位高低取决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的道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精神和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突破之一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台湾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但有没有恢复呢?为什么?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华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1、背景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0世纪50——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并在1970年超过反对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 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第三世界已成为联合国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力量对比。这一点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至关重要。 2、经过:否定美国“双重代表权”方案→26届联大决议。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突破之二 1、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扶持国民党政权,阻挠中国统一;图谋制造“两个中国”阴谋 2、中美关系的解冻 时 间 事 件 意 义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中美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从美国方面说,①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宣告失败;② 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与中国改善关系,可牵制苏联,减轻苏联对西欧的压力;③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说,①为扩大国际交往,寻找国际关系力量平衡的支点;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多次策动中国边民外逃;1969年发生过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苏联多次威胁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等,因此,中国同样面临新的战略抉择。③为了捍卫我国安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维护国家的切身利益。 3、意义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对外关系关键性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转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终于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和中国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突破之三 1、历史上中日关系回顾 古代:友好交往 近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 2、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直接原因);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日本希望借此取得有利的国际地位。 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外交突破的启示 中国外交成功主要源自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外交成功与及时抓住战略机遇密切相关。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不结盟政策是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教学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背景 国际形势发展:在政治上,第三世界力量发展,西欧、日本、中国迅速崛起,这些说明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 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调整依据:邓小平的科学判断 (1984年)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点变化。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但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1985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1985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3、方针、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主要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内建设 5、具体表现:实行不结盟政策 含义: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实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三、在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 2001年,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上海合作组织 性质: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员国地理位置、合作领域) 特点:成员国结伴而不结盟(国家关系) 合作模式:领域广泛、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意义: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周边环境。 ☆中国外交努力的意义 国内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际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促进了国际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新型的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