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⑴前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的确立。(政治保障)
⑵条件:①技术: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直接推动力)
②市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资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对殖民地掠夺。
④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中心:德国和美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成就:
表 现
发明者
国籍
成就
作 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1866
发电机、电灯、电车、电话(1876)、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爱迪生
美国
电灯等
内燃机创制和使用
卡尔·本次
德国
汽车1885
以煤气、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大大提高工业生产力,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的革新。
戴姆勒
德国
汽车1885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1903
化学工业的发展
诺贝尔
瑞典
无烟炸药
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为远距离提供信息提供便捷,加强与各地的联系。
贝尔
美国
电话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钢材取代木材和铁,进入“钢铁时代”
4、特点:从前提、条件、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理解、比较
比较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国家
18世纪中期、英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德等几国同时
显著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明来源
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源于科学研究,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起始行业
纺织业等轻工业
能源等重工业
能源动力
煤(动力:蒸汽动力)
电、石油(动力:电力)
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
新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冶金、铁路
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化学工业等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大企业)
经济结构
由农业国转到工业国(轻工业)
重工业发展
生产力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自由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侵略方式:以输出商品为主)
最终形成(侵略方式:资本输出,瓜分狂潮)
相同点:①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确立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公司制、垄断制。
③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影响: ⑴生产力:①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②诞生了新兴工业:推动了传统工业进步:
③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占主导地位,工厂规模扩大。
⑵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的出现,19末20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记入帝国主义阶段。
⑶国际关系: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②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二、垄断组织的产生
1、原因: ⑴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⑵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
3、行业: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最先产生垄断的行业)
4、形式:托拉斯(TRUST)。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⑴经济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资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⑵政治上,垄断资本家为攫取更多的利润,干预国家的政经生活,资国家成为垄断组织代表
⑶对外关系上,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步伐
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⑵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
⑶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途径: 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⑵商品输出为辅,资本输出为主
4、影响: ⑴对列强: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对殖民地:①破坏性——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建设性——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知识拓展】
1、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巩固的条件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联系形成的经济整体。
4、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