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高考考点】
1、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考点落实】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未树立绝对权威,人们思想不受束缚。
(3)阶级:士阶层活跃。各诸侯国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自己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二)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道家
春秋时期
老子
儒家
春秋时期
孔子
战国时期
庄子
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墨家
战国时期
墨子
法家
战国时期
商鞅、韩非子
(三)历史地位和意义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早期儒学(《论语》)
1、春秋晚期:孔子(圣人),创立儒家学派。
(1)思想核心:仁(“爱人”),实现仁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保守成分: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
?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
作品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地位及原因
孟子(亚圣)
《孟子》
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本善”
孟子和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荀子》
主张 “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
提出“人之性恶”
?
(二)道家
1、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朴素辩证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即可获得精神自由。
(三)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1、思想主张
⑴君主专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⑵法治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地位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1、思想主张:(1)他主张“兼爱”:(2)宣扬“非攻”:(3)提倡节俭:(4)主张是“尚贤”:
2、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1)社会繁荣昌盛: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边境问题)。
(二)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三)董仲舒的生平、历史地位及贡献:
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四)汉武帝的用人政策:
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五)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政治统一必须思想统一,不在六经范围学术都应罢黜。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天子无道也会受灾于天。
3、针对土地兼并等社会现实,提出相应措施,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六)特点:
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
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原因:
1、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儒学自身内容的发展变化。
2、统治者的需要,并采取一系列加强儒学的措施。
(二)汉武帝尊儒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察举制)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
3、教育方面: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立“博士”
*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兴办,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影响: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三)影响:
(1)确立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2)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
(四)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
【重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史论共享)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借鉴意义: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⑵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⑶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子的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⑷韩非子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5、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6、如何认识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方面强调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礼仪举止,遵守道德情操等;政治方面:“取信于民”“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文教方面:义务教育,因材施教等。总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政治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启示)和世界影响
现代价值:
(1)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现今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等。
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和树立
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德政”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用: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立场上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9、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1)兼采各家思想,外儒内法。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10、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汉代新儒学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
(2)汉代新儒学增加“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也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
1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⑴背景,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
⑵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君权神授”,即“天于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⑶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⑷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⑸对当时的影响:为维护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⑹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