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与能力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联系前面所学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特征;体会用多元化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1、政治方面:,外国侵略加剧,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
3、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
可以说,1915年中国最热的词是孔子,而出现这种舆论导向的最关键因素是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1915年的中国,一方面,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而另一方面,专制统治盛行;一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因此,摆在1915年的中国人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开展一场思想运动来批判这股逆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应运而生了。
二、兴起和内容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的中心?
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北大任教;《新青年》迁到北大。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目的是要为知识分子提供自由而广阔的精神空间,将北大改造成为民间知识分子的自由集合体。蔡元培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不偏不倚,实际上在当时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大搞尊孔复古的情况下,给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是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的。
5、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德先生即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民主思想,赛两先生即科学,指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俗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果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散布天命论,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帝王的权力是神授予的,皇帝是天的化身,皇帝统治百姓是上天安排的;人要顺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人生的贵贱也是由天安排的,鼓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利用宗教教义中的“生死轮回”等说法,向人民宣扬“不修今生修来世”,让人们老老实实服从封建统治。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民主”和“科学”的提出,是切中时弊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民主科学的思想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特别是其中的三纲,臣下要绝对服从君主,要尽忠,儿子要听从老子,要尽孝,妻子要嫁夫随夫,要守节。这使得臣、子、妻都成了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人身自主权,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道德和一套为封建专制统治制造忠臣顺民、制造奴才的伦理,这种道德纯属奴性。但是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实行尊孔复古。尊孔,实际上就是维系旧道德。因此,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认识: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孔子生长于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之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6、新发展:1918年,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影响与评价
1、前期性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2、进步性
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3、局限性
脱离广大群众;没有提出反帝;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东西方文化;
☆我们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糟粕,更有精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屡战屡败,中国的衰落和饱受列强欺凌,固然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缺陷,但这并不足以为全面否定中华文化提供充分依据。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它也不应排斥其他的文化。我们既不应融合而抛弃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应保存民族文化特质而拒绝吸收和融合。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你认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熊培云发表在《南风窗》2005年18期的《谁是新青年》:应该说,在经历百年来的挫折困苦之后,对于中国人而言,心怀希望本身即是历史的酬劳。当“新新中国”劳力于还世界一个经济奇迹时,我们同样有理由对中国的“新新青年”劳心以待——立于历史之维,新新青年概是那样一些人,他们以朴素知识为信仰,以幸福生活为目的,视自己的前程为国家的前程,视自己的人格为国家的国格,既努力谋求自己的进取,又承认异己的自由;他们将秉承人类普世的关于自由与幸福的想象,在多元化与宽容精神的感召下,从今天起,做一个至“年老而勿衰”的世界公民。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其主张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