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与能力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懈努力,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传播概况
1、开始传入
(1)条件
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概况
毛泽东(1945年4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梁启超(《新民丛报》1902年):“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代表人物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宣传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2、正式传播
(1)原因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先进传播者
李大钊: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哈里什·卡普尔《觉醒中的巨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鼓舞,以为中国作为战胜国可以得到其他大国的尊重……不久,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屈辱粉碎了他们的憧憬,他们开始怀疑他们早先所崇拜的西方文明……作为爱国者,他们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解释李大钊有关《庶民的胜利》中新潮流和新纪元
新潮流:社会主义;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
3、广泛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2)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3)概况
Ⅰ、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
①问题与注意之争
背景:
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胡适等人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立场上,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了分化。
二是在改造社会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胡适等人坚持反对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首先挑起论战。
概况: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胡适:“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是很危险的。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评价: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②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
原因:为与各种社会主义划清界限
影响: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不应提倡社会主义。而发展实业,只有依靠绅商阶级。要靠绅商阶级,就不能发动革命。 ……现在对中国改造的方法,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当开发财源。……应当从教育入手,把人民知识增高,到那个时候,再采用社会主义。”
陈独秀:“发展实业,增加社会财富,这些都对。但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发展实业创造条件。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不仅受本国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受国际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压迫,民众中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革命的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和平改良的办法已经被无情的事实所证明:在中国行不通”。
Ⅱ、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原因: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影响: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Ⅲ、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
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李大钊·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独秀·上海)
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920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它们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影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