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知道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摧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重点: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政府重视;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具体措施及作用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表现
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作用: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提出: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作用: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措施
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
多种形式办学
3、结果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表现
(1)“文革”对教育冲击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2、“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
2、教育方针
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3、“科教兴国”战略
含义: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4、成就
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5、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家把教育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分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