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碰撞与冲突 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中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司汤达与《红与黑》、狄更斯、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俄国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及代表作《天鹅湖》;理解其民族性特点;知道19世纪中期以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作者: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与《向日葵》;了解这些绘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逐步学会运用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学习方法,以加深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中体验历史的发展变化,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一、现实主义文学 1、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很好地缓和与协调自身矛盾,日益积聚的社会矛盾变得日益尖锐和复杂。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出现了一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实的文学家。 (2)特点 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长篇小说居多。 (3)文学家和代表作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国——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的马克?叶温等人。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昂利·贝尔。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红与黑》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出身低微却颇有才干的青年于连展开。通过对于连人生经历的描述,司汤达猛烈抨击了法国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贪婪与卑劣,真实地再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法国的社会状况。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巴尔扎克:Balzac· Honore de/Honore de Balzac (1799.5.20-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也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和《双城记》都是狄更斯很有影响的作品,描述了封建贵族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得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托尔斯泰的作品充满了战斗力,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贵妇安娜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安娜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则深刻揭露了当时俄国上流社会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2、亚非拉地区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 (1)时代背景与文学特色 这一时期的亚、非、拉地区不断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因此,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捍卫自己的祖国,积极地进行着反帝、反殖的斗争。在斗争中,亚、非、拉地区特有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迅速崛起。这些文学作品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埃及的巴鲁迪(1838—1904)创作了大量诗歌,以此作为战斗檄文和政治宣言书。 被誉为中国“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1848—1905),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也写了大量的纪实感怀诗歌,如《哀旅顺》、《台湾行》等,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任人践踏的痛苦心情。 拉丁美洲也出现了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 二、民族乐派音乐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 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6部交响乐,10部歌剧,3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大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因此,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 他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正值俄国农奴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年代,年轻的柴可夫斯基心中充满了斗争的激情,因而作品中也充满了乐观明朗的情绪,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天鹅湖》等;后期则值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时期,因此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的绘画 1、现实主义美术 (1)背景 现实主义绘画是随着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民主思想的进步而掀起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而形成的。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2)特点 即反对僵化了的新古典主义,也反对迫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它坚持如实地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真诚。“现实主义”在西方语言中也可指艺术写实的手法;因此“现实主义”也可称为“写实主义”。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 (3)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库尔贝、米勒、俄国的列宾。 ☆库尔贝:(1819—1877),欧洲第一个打出现实主义旗号的画家,也是现实主义画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早期作品《带黑狗的自画像》、《受伤的男子》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已表现出写实的倾向。他的创作盛期,是伴随着1848年的革命开始的。代表作《奥尔南午饭后的休息》和稍后的《采石工人》,摒弃沙龙美术的传统,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绘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人民的苦难。同类优秀作品还有《乡村姑娘》、《筛麦的女人》、《浴女》等。1855年他创作的大型油画《奥尔南的葬礼》和《画室》遭万国博览会评选团否决,便愤而在博览会附近搭起一个棚子,举办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40件作品”的展览,并发表声明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向保守派所倡导的陈腐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指出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强调反映平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意义。 ☆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等名作。 ☆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 2、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1)特点 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 (2)代表人物 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 ☆莫奈(1840—1929)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日出·印象》是其中的代表作。《日出·印象》里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结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都有新的创造,被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初期用色较暗,如《吃马铃薯的人》。1886年去巴黎,受印象画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先用点彩画法,后来变为强烈而响亮的色调,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角块表达其主观的感受和激动的情绪。其画风,后来曾为野兽派及表现派所取法。后因精神病自杀。《通信集》三册反映了他的生活和艺术思想。作品有《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兰》、《供应市场之农圃》、《囚徒放风》等。他的作品色彩极其强烈,富有个性,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他被称为是“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 3、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 罗丹:(1840—1917)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他的雕塑作品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每一件作品的表情、动作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罗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活的雕塑,他对世界近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代表作——1875年展出的《青铜时代》是他的成名作,人物身上悸动的肌肉和起伏的呼吸都给人一种真实感。《思想者》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的人物双眉紧蹙,右手有力地托着下颌,全身肌肉紧绷,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点此下载】